鞋企内迁的趋势让内陆的不少县市跃跃欲试,纷纷向东部南部鞋企抛去橄榄枝。在近来的珠三角鞋业协会会刊上,北到吉林公主岭、内蒙古科左后旗,中部的河南浙川县、信阳工业城,中南部的江西湖南,西到四川重庆的乡镇县市,争相刊登广告招徕珠三角的鞋企。
廉价的劳动力、诱人的优惠政策固然是吸引鞋企内迁的因素,然而,在打造新鞋业基地的路上,这些县市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成本优势吸引力不大
近日在重庆市璧山县鞋业基地,新一届中国西部国际鞋业博览会开幕。经过三年的蛰伏,这一届博览会“升格”国际博览会,并打出西部鞋都的口号。在争夺内迁企业的拉锯战中,地方时不我待的心态可窥见一斑。
10年前的璧山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小县。2003年,奥康集团投资的西部鞋都工业园成为璧山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随后,工业园区产生鲶鱼效应,部分来自东部、重庆及成都的鞋企来了,250多家配套商也相继落户。
博览会当天,县里群众云集,很多人或许还不了解,这些新进的鞋企会为他们提供不少的就业机会。而据悉,为了吸引更多劳动力的参与,璧山县就业局分赴遂宁、广安、南充沿线和江津、习水、贵阳沿线等劳动力资源密集的地区进行宣传和动员,又向周边铜梁、潼南、永川、库区丰都、云阳、奉节、巫山等地争取劳动力前来璧山应聘,甚至通过短信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此次招聘会。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也纷纷在合同中承诺为前来建厂的公司提供人力保证。
“在西部省份,一个工人的月工资在800元上下,而在珠三角或者长三角,可能就要一两千块了。”有鞋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记者算了一笔成本账。“现在一些青年人不想离开家里或者走得太远,如果有就业机会给他们,还是愿意在这边工作的。”璧山县委相关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
人力成本的相对低廉无疑是各县市招徕东部南部鞋企的第一张王牌。而目前的困境却是,高级技术工人仍是一个不小的缺口。“一些是企业从东部引进的,另外这么些年也培养起来了一些。”有鞋企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但面对相继落户的新鞋企,高级技工的缺口仍需要从外地引进和培养。
“中国西部鞋都的运作和发展,主要的原因还是得益于成本的优势。”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表示。据相关的估算,在与东部沿海相比,在西部生产一双鞋企业可以节省20%的成本。而与此同时,长年从事从西部到上海出口货运业务的四川佳汇物流公司负责人李昆表示,西部企业的出口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的20%,因为水路运输的费用仅为公路的一半、铁路的三分之一。
然而记者接触的一家浙江鞋企表示,在璧山的生产车间主要是应对内陆的市场需求,而出口的部分仍靠浙江当地的鞋厂进行生产。“西部的市场要是做好了事实上是相当可观的!”韦开孟道出大部分在内地特别是四川、重庆开设鞋厂的企业真实的意图。璧山县县委相关人员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当地生产的鞋出口主要往南亚,中亚居多,欧美方向的出口所占比例偏小。
产业链完善尚需时日
根本的原因或许在于,相比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的“世界鞋厂”来说,产业链的配套和完善才是摆在内陆县市面前的一道坎。
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日前率队来广东召开招商洽谈会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已落户四川的沿海制鞋企业反映,在用工成本上虽然四川要比沿海地区低20%左右,而且对生产中低端产品的鞋企来说,原辅料及配套基本能在当地解决,但对生产高端产品的鞋企来说,由于原辅料及配套半径太大,会使生产成本上升。
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产业链不完善以及物流成本的上升,鞋企迁移的投资成本总体来讲还是很大的,综合成本并不会低很多,短期内其他地区和东莞的优势和竞争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或许是目前内陆县市鞋业规模仍较小的原因。以璧山县为例,该县预计经过3~5年的努力,鞋类产品产量将突破1亿双,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而东莞的制鞋业,经过20年的发展,年产量早以突破10亿双之多。两者的差距可见一斑。
“对于国际市场来说,东莞生产的鞋在款式、质量、做工上已有了口碑,在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出口交通便利。此外,从材料、设计、技术以及各种制鞋机械、配件技术服务等市场配套也可谓一应俱全。”东莞鞋业协会工作人员介绍说,“在东莞开鞋厂,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便可以完成从设备、原材料采购到工人招聘准备等程序,而中低端的原材料100%可以在厚街实现采购。”
相比较之下,尽管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带来集群的效应。但是整个产业链的完善,璧山等内陆县市仍尚需时日。目前这一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鞋博会当天奠基的工业园二期,占地1000亩的土地全部用于新建制鞋配套生产企业。而博览会上,记者也看到为数不多的制鞋器械、皮革生产商的展台。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表示,在东南沿海各鞋企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采购原料等也都方便,而中部各城市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起码要有7~8年时间。
沿海鞋基地的威胁
内陆县市在打造制鞋基地或者鞋都的道路上,无一不把重点放在承接东部南部鞋企内迁的招徕,打造一个真正产业链完整、配套齐全的,集研发、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出口的鞋业基地,但他们面临的困难或许还有东部或者南部早已发育成熟的世界知名鞋基地的另一个挑战,只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内陆。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预计,原来台资鞋企的大本营如广东东莞等地,将成为台资企业研发、人才培训、原材料的供应基地,而生产基地则会迁往中部城市。鞋企将工厂建到各类成本低于沿海的中西部地区,以缓解用工荒、土地饱和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自是趋势所然。
张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目前确实出现了鞋企往江西、湖南等地发展的倾向,但大部分只是新建鞋厂做加工,并没有整厂搬迁,转移趋势并不明显。
东莞这座世界鞋厂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并非要将鞋企全部赶走,而是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迁移到内陆,而依靠自身积累的研发、贸易平台等优势把东莞打造成鞋业的总部基地。而正是这一设想,为内陆县市的鞋都之梦带来不小的阻力。
这或许会让内陆县市走上重复东部沿海鞋业基地的老路。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