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基本控制线及其作用有哪些?

来源:2008/8/12 10:53:00分类: 作者:
标签:
10:53
热门跟帖

      无论立体设计在鞋楦的楦体上,还是平面设计在鞋楦的展平面上,都必须以脚型规律为基础,根据皮鞋帮样设计的通用性,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标志点和边沿点,将其以直线连接,构成皮鞋帮样的基本框架,就是皮鞋帮样设计的基本控制线。其主要作用是作为帮样设计时的一种标尺,控制鞋帮式样的基本轮廓,从而获得良好的直观效果。

      一  低腰皮鞋基本控制线

      (一)前帮控制线F0E1

      前帮控制线F0E1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2-49。其上端点位于前掌凸度标志点F0处,下端点位于第五跖趾外边沿点E1处。

      前帮控制线F0E1的作用是:

     (1)前帮控制线F0E1将鞋楦的楦体和鞋楦的展平面,以及皮鞋的鞋帮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所以前帮控制线F0E1是楦体、展平面和鞋帮的前、后分界线。

      (2)前帮控制线F0E1的 处,是曲跷处理的中心位置Q点,称为曲跷中心。在平面设计方法中,由此得出了展平面还原的基本规律和曲跷的处理方法。

      (3)前帮控制线F0E1的中点Q点,是口门位置Qy的控制原点。通常低腰皮鞋鞋帮式样的口门位置Qy点都在Q点附近变化,即口门位置Qy点在以Q点为圆心,半径为6㎜的圆周内变化。

      (4)前帮控制线F0E1上的F0点,是口门长度Fx的变化原点。通常低腰皮鞋口门长度点Fx的位置,在F0点以前12~15㎜至F0点以后12~15㎜的范围内。

      (5)前帮控制线F0E1的中点Q点,是口门宽度Qy的变化原点。通常低腰皮鞋口门宽度点Qy的位置,在Q点以上2~4㎜至Q点以下4~6㎜的范围内。

     (二)腰帮控制线CxC1

      腰帮控制线CxC1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2-49。它的上端点Cx位于跗骨标志点D0和腰窝标志点C0之间,从跗骨标志点D0向后D0C0的处,下端点位于腰窝外边沿点C1处。

      腰帮控制线CxC1的作用是:

     (1)腰帮控制线CxC1的位置,恰好处在低腰皮鞋的鞋耳、鞋舌、鞋绊带等腰帮部件所在的位置。所以其主要作用是确保鞋帮设计的穿用效果,使人体在下蹲时不至于卡脚弯和脚颈,因为Cx点是低腰皮鞋鞋脸长度(也称前帮长度)的控制原点。一般情况下,低腰皮鞋鞋脸长度J1Cx或在Cx点以前,或在Cx点上,而不会超过Cx点,否则成鞋穿着时会有卡脚弯的感觉。

      常见低腰皮鞋鞋脸长度J1Cx的设计规律是:男三节头内耳式皮鞋,其鞋脸长度J1Cx在Cx点上;男外耳式皮鞋,其鞋脸长度J1Cx在Cx点至Cx以前5㎜的范围内;男横条舌式和男整体舌式皮鞋,其鞋脸长度J1Cx在Cx点以前5㎜至10㎜的范围内。女内耳式皮鞋,其鞋脸长度J1Cx在Cx点至Cx以前5㎜的范围内;女外耳式皮鞋,其鞋脸长度J1Cx在Cx点以前5㎜至10㎜的范围内;女舌式皮鞋,其鞋脸长度J1Cx在Cx点以前10㎜至15㎜的范围内。

      需要注意的是女浅口式皮鞋,因为没有中帮部件(鞋耳、鞋舌等),所以它的鞋脸长度J1Cx就是其口门长度J1Fx。

      (2)控制腰帮两翼的高度Cn点的位置。一般情况下,Cn点的位置在C1的上面,约占C1Cx的。

      常见低腰皮鞋两翼的高度有以下几类:内耳式和外耳式皮鞋鞋耳下面两翼部位的高度(或鞋耳的宽度);横条舌式、整体舌式、女浅口式皮鞋中帮部位的高度;橡筋式皮鞋橡筋布的位置(或鞋舌的宽度)等。就是说以上这些皮鞋款式,其两翼高度的设计都是以Cn点为标准的。一般情况下,常见低腰皮鞋的两翼高度都应该在Cn点或Cn点以上的位置。

      (三)外踝帮高控制线B0B1

     外踝帮高控制线B0B1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2-49。其上端点位于外踝骨标志点B0处,下端点位于外踝骨边沿点B1处。

      外踝帮高控制线B0B1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低腰皮鞋在外踝骨部位的鞋帮高度B1Bx。尤其是装有硬主跟的低腰皮鞋,其控制规律必须严格按照外踝骨高度的脚型规律来进行设计,否则将会影响成鞋的穿用效果。另外在皮鞋的质量检验中,外踝帮高B1Bx也是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

      通常低腰皮鞋外踝帮高B1Bx的设计规律是:外踝帮高B1Bx不得超过脚型规律中外踝骨下边沿点的高度。

      即:B1Bx=脚长×20.14%+n

      式中,20.14%是外踝骨下边沿点高度的脚型规律。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鞋帮式样的变化,其外踝帮高B1Bx需要常数n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常数n取±3㎜。

      从数据来看,男25#皮鞋外踝帮高B1Bx为:250×20.14%±3=50±3=47~53㎜;女23#皮鞋外踝帮高B1Bx为:230×20.14%±3=46±3=43~49㎜。这些设计规律及其数据无论是立体设计还是平面设计都是适用的。

     (四)后帮中缝高控制线A0A1

      后帮中缝高控制线A0A1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2-49。其上端点位于统口后端标志点A0处,下端点位于楦底后端点A1处。

      后帮中缝高控制线A0A1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低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A1Ax。根据脚型规律,后跟骨上端点高度约为脚长的21.66%,若以男25#低腰皮鞋为例,则后跟骨上端点高度为:250×21.66%=54.15㎜。根据实际穿用的感觉极限试验发现,低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A1Ax应该比后跟骨上端点高度高10㎜以上,才能保证成鞋在穿用过程中达到起步轻快而跟脚的目的。

      所以,低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A1Ax应该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即:A1Ax=脚长×21.66%+n

      式中,21.66%是后跟骨上端点高度的脚型规律。常数n一般可在10~12㎜的范围内任意取值。

      从数据来看,男25#低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A1Ax为:250×21.66%+(10~12)=54.15+(10~12)=64~66㎜;女23#低腰皮鞋后帮中缝高度A1Ax为:230×21.66%+(10~12)=49.818+(10~12)=59~61㎜。这些设计规律及其数据无论是立体设计还是平面设计都是适用的。

      图2-49  展平面基本控制线

      (五)腰踝控制线CxB1

      腰踝控制线CxB1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2-49。它的上端点Cx位于跗骨标志点D0和腰窝标志点C0之间,从跗骨标志点D0向后的地方,下端点位于外踝骨边沿点B1处。

      腰踝控制线CxB1的作用是:

     (1)控制较深鞋帮的后帮上口线。如内耳式、外耳式、橡筋式、丁带式等款式的上口线形状,在Cx点和Bx点之间是半径约40~45㎜的圆弧。

      (2)控制腰帮部件鞋耳、鞋舌等的轮廓形状。如内耳式、外耳式、橡筋式等款式的鞋耳、鞋舌部件。

      (3)控制低腰皮鞋的绊带位置和方向。一般情况下,绊带的位置可在D0点和Cx点之间的处至Cx点以前的范围内,而绊带的方向必须顺CxB1的方向。如常见的丁带式皮鞋或凉鞋、一字型带式皮鞋以及有前绊带的凉鞋等款式,其绊带的位置和方向应该遵循这些规律进行设计。

     (六)后帮上口控制线AxBx

      后帮上口控制线AxBx在鞋楦展平面上的位置,见图2-49。它的前端点位于外踝帮高高度点Bx处,后端点位于后帮中缝高度点Ax处。

      后帮上口控制线AxBx的作用是:

     (1)控制鞋帮的总长度。鞋帮的总长度通常用J1Ay表示,是指J1Ay在J1Ax线上截取的长度。而J1Ay的控制规律则与鞋帮的款式变化有关,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口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