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鞋服业变革的“四大功勋”人物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2010/6/4 16:56:00分类: 作者:马鹏飞影响中国鞋服业变革的“四大功勋”人物
撰文/马鹏飞
先蚕娘娘----螺祖(1)
先蚕娘娘----螺祖
嫘祖陵
黄帝共有四个妃嫔:正妃为西陵氏女,名螺母,《史记·王帝本纪》中说:“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为黄帝正妃”。螺祖发明了种桑养蚕和抽丝,织丝为绸,缝绸做衣,后人称她为“先蚕娘娘”, 黄陵县城有螺祖养蚕遗址。
螺祖,或曰累祖,又名雷祖。相传是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山梅经·梅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谓之累祖。袁珂案:《路史·后纪五》云:黄帝之妃西陵氏日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史记·封禅书》也说: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刘恕《通鉴外记》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路史·后纪五》云:黄帝之妃西陵氏日嫘祖,以其先蚕,故又祀先蚕。所谓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载桑养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集说诠真》曰:为蚕祈福,谓之先蚕。
总的看来,螺祖为西陵氏之女,或即西陵(昆仑)一带西方骥旌之女。西陵即现今的湖北省宜昌市,这位伟大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正妃,相传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又中国以衣业互国,自古素重养蚕,因蚕为妇女所饲养,故自汉以降,历代皆祀先蚕神。东汉先蚕神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据李贤注:《汉日仪》曰: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日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盐亭县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庙,据说崇奉的人特别多,香火尤盛。
嫘祖,聪慧勤劳,是中国教民养蚕缫丝的创始人。为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世尊为“先蚕”,享誉海内外。据大韩民国《东亚日报》1993年5月12日题为“恢复停了85年的先蚕节”报道:1993年5月16日,庆祝汉城定都600周年的活动中.将恢复先蚕节,以祭祀中国的西陵氏。
螺祖,不仅教民养蚕缫丝,而且还辅佐黄帝,巡作九州,为开创中华基业,尽心尽力。终因积劳成疾而死,被葬于出巡的途中衡山岣嵝峰。
作为螺沮故乡的宜昌人民,索有尊贤敬祖的优良传统。早在宋代,即将西陵山列为峡州(即宜昌)八处古迹之首。明代又在此山兴建西陵山庙。每逢农历三月十五,相传这天是嫘祖的生日,举行庙会。祭祀螺祖,世代延续。直至1940年5月,嫘祖祠堂毁于战乱时,才终止。
{page_break}
传说故事
深山摘果结缘蚕丝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 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三个人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鞋);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
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母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 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
正在过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你们这些憨女子,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嘛!”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
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上榜指数:★★★★
上榜理由:记得教科书里曾讲,人和动物的最大本质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编者对此不以为然,至少我们能看到的大猩猩也会制造和使用工具,难道大猩猩也是人类同类?笔者以为二者区别在于思考与理解能力等级上,动物或许也有一定思维,但它们不懂得羞耻。而人类却懂得披挂一块遮羞布。
人类最早利用“兽皮为裳,树叶为裙”,编者以为其目的不只在于保温、取暖,还有同类异性之间的忌讳、抑或遮羞。蚕丝的发明,开创了人类人造衣服的先河,对人类的生理进化等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毫无疑问,鞋服业论资排辈,蚕丝发明者居功至尊。
{page_break}
历史版传说
草鞋发明者——不则 (2)
草鞋的起源恐怕是在“兽皮为裳,树叶为裙”的上古时期,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可谓中国鞋业之开山鼻祖。
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从文献资料和先后在河南信阳,四川奉节、新都等地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穿草鞋的画像等显示,可确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
在先秦两汉时期,古人穿草鞋相当普遍。《诗经·魏风》有首《葛屦》,开篇就是“纠纠葛屦”。葛是一种麻类的草,用这种草做成的鞋穿在脚下,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一副很神气的样子。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
据北宋文学家吴坰《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据史料记载,大思想家庄子不仅自己能织,还穿着破草鞋去见魏王;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只是到了两汉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布鞋、革履等中高档鞋子开始大行其道,而草鞋的境地每况愈下,不管打草鞋的还是穿草鞋的都沦为穷人的标志。
打草鞋,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又叫“推草鞋”。几根麻绳,一束稻草,麻绳为经,稻草为纬,搓拧交织,推紧挤压,便能制成鞋底厚实瓷密的草鞋。清代有一首《竹枝词》就写到了推草鞋:“柴扒一堆草一束,推得鞋成力用足。一双只卖几文钱,可怜推脱指尖肉。推草鞋人手指痛,着草鞋人脚趾冻。贫民一样父母生,受苦这般堪一恸。”
的确,“一双只卖几文钱”的草鞋说是鞋,其实就是一副草编的脚垫而已。穷人穿上,也就算是不打赤脚了,让脚底板少受些罪。但到冬天,草鞋岂能保暖,脚跟脚趾难免会冻得生疮流脓。同样,推草鞋的人也都指裂肉绽,鲜血淋漓。在《竹枝词》中,作者对推草鞋和穿草鞋的贫民的苦楚给予了深深同情。
打草鞋的行当虽然并不显眼,但它和织席的行当一样,祖师爷却是赫赫有名的三国刘备刘玄德。这是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章里面说刘备“家贫,以贩履、织席为业”。这位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家境贫寒,在与关羽、张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前,就曾干着卖草鞋这一行。
自古以来,草鞋大多形制单薄,有底无帮。也有做得精致一些的,用络麻编织成鞋底,再在鞋帮鞋面处缝上厚布。现代凉鞋的式样亦是沿袭古代草鞋式样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步行的草鞋早已完成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打草鞋、穿草鞋这种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却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page_break}
神话版传说
草鞋发明者-----张果老
据民间传说,人们脚上的草鞋,最初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编的。他编的草鞋既有底又有面,而后来的人们穿的草鞋却只有底没有面。
传说,张果老本人是穷苦人,他从小就给财主家放牛,后来又做长工。张果老在财主家因劳累过度而未老先衰了。财主眼看着张果老干不了重活了,便送给他一头瘦的老驴,将其赶出家门。
张果老无奈,只得每日牵着老驴,上山打柴度日。他那双赤着的脚,常被荆棘扎得鲜血淋淋,疼痛难忍。他只好用稻草缚在脚上,可走不了几步,稻草就松散开了。后来,他就用稻草像织布似的,有横有直地包扎在脚上,可是这样还不够牢固。经过多次实验和改进,他终于想出了将稻草搓成绳打草鞋的方法,还编上了鞋面。这下就能把整只脚都包住了。既结实,又舒服。
后来,财主知道了张果老竟然有这个手艺,便想利用它为自己赚钱,可张果老坚决不再进他家门。凶狠的财主一怒之下,用拐杖将它打昏在地。
张果老因伤势过重,卧床不起。附近穿过他所赠草鞋的农民都来探望他。他意识到自己活不了几天了,就打算把手艺传给一个叫万年的小伙子。希望他再教给千千万万的农民,免得他们以后再赤脚做活受苦。可只教到编完草鞋底时,张果老就不幸升天了,小伙子也就没能学会编草鞋面。
这就是后来人们穿的草鞋有底无面的原因。
{page_break}
名人版传说
草编始祖-----刘备
刘备画像
草鞋业所供奉的祖师爷是赫赫有名的刘备刘玄德。相传三国时期,刘备曾在籍田屯兵借田种粮,把自己发明的编草鞋技术传给当地百姓,一直到今天。草编便成为籍田当地特产,刘备也被当地人奉为“草编始祖”。
刘备怎么成了打草鞋的祖师爷了呢?旧时,各行各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商会社团组织,为的是遇有困难时,同行之间能相互关照一下。而且每一行也都会供奉一位体面的、能给本行业增加荣耀的祖师爷,以求“祖师爷赏饭吃,事事平安”。
比如,乞丐供奉的祖师爷是朱元璋,因为朱元璋曾要过饭;唱曲的供奉唐明皇,因为唐明皇创建了梨园。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道,刘备家境贫寒,曾以卖草鞋为生,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还干着这一行。因此,刘备当了打草鞋的祖师爷,也就毫不奇怪了。
上榜指数:★★★
上榜理由:草鞋的出现,使人类在“兽皮为裳,树叶为裙”的年代,活动范围得到了指数级的扩展。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中,脚掌得以解放,方便了人类四处自由迁徙。
甚至还成为捕猎过程中的一种武器。可以认为草鞋的出现对人类的进化到文明时代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革新了人类生活习惯。随社会进步,历经改良创新,终成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关于草鞋发明有三种传说,编者以为第一种“不则”发明之说比较可靠些。其余两种均是人为塑造形象,对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历史作用讨论毫无意义。对于草鞋发明者与蚕丝发明者历史地位孰高孰低,编者以为蚕丝发明者略胜一筹。在钻木取或者更早年代,用蚕丝
织造的衣裳除了保温、取暖、防护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疾病滋生机会,间接延长了人类整体寿命。这样,草鞋发明者退居其次就不足为怪。
{page_break}
染料发明者----染织二圣(3)
旧时染织店铺祭祀之时,常焚烧一种“纸马”。“纸马”用五色纸或黄纸制成,上面还印有梅、葛二圣的神像。这梅、葛二圣就是染布行业的两位祖师爷。
过去,一般染坊、布店、纸作纺、年画作坊,都张贴梅葛二圣神像。一些染坊、纸作坊集中的地区,如河南开封朱仙镇、四川绵竹、夹江等地都建有梅葛庙。四月十四和九月初九这两天,染匠、纸匠们要聚集祠堂或庙宇中焚烧纸马神像,同饮梅葛酒,共同祭祀祖师爷,虔诚地祈祝行业兴旺,万事平安。
相传梅、葛二祖师机缘巧合发明了染料,并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又开创了染业的雏形。染业工匠们为了纪念将他俩对染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尊他们为染布业的祖师爷,敬称为“梅葛二圣”。不过对“二圣”发明过程,有两种传说。
{page_break}
传说一:泥沟奇遇启发成就染料发明
传说人们最初做衣服的原料只有单色的棉布和麻布,虽然很舒服、很暖和,可是也没漂亮的色彩和花纹,很是单调。
后来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一不小心摔到了泥沟里,河泥染黄了他的衣服,怎么洗也洗不干净,而旁边的人看了他衣服的颜色很是惊奇,竟有人效仿了起来。后来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一个姓葛的小伙子。
梅、葛二人受此启发,开始寻思用别的颜色染衣服。是否可以用其他颜色来染衣服,是否有更好的东西做染料,但百思不得其法。有一次,他俩把白衣染黄挂在树枝上,忽然刮起了风,布被吹落在草地上。等他俩发现之后,拾起黄布一看,竟成了“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俩蹲在草地上琢磨,到底这青蓝色是如何被染的呢?俩人一块想到了青草。青草莫非能染蓝衣服?俩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割了一筐青草回家,把青草捣烂,放到水坑里,然后将白布放进去浸泡。不一会儿,白布果真变成了蓝布。后来这种染布法又流传到了民间,人们不但学会用“蓼蓝草”染衣服,而且又从蓼蓝中提取了一种名叫“靛青”的染料。
传说后来二位祖师在喝酒喝呛了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酒吐到了染缸里,没想到“歪打正着”,染缸里的布竟被染成了鲜亮鲜亮的蓝色。从此梅、葛二祖师染蓝布时,就改用一种酒槽发酵,用蓼蓝沉淀物还原的方法染蓝布,又省时又省力,颜色纯正,久不褪色。
染业工匠们为了纪念梅、葛二祖师开创染业、发明染料的功绩,将他俩尊为染布业的祖师爷,敬称为“梅葛二圣”。
{page_break}
传说二:葛鸟啄梅果启发红龙袍制作
这种传说更为荒唐有趣。说“梅葛二圣”并不是什么先师,而是一鸟一果。古人原来都是穿素白色的衣衫,当然皇帝也不例外。有个皇帝爱慕虚荣,老想穿一件跟太阳一般鲜红的袍子。他手下的工匠一筹莫展,研究了好些日子,大红袍也没做出来。皇帝一气之下,杀了那工匠。后来皇帝连杀了好多位工匠,可是红袍还是做不出来。
皇帝下令在各地选聘手艺高强的工匠,却没有一个工匠敢揭黄榜应征,工匠们惶惶不可终日。一天,一位老人进宫求见皇上,他对皇上说:“我能制红袍,但得需要一些时日。”老人其实用的是缓兵计。
一天,老人在山林里踱步,思忖怎样给皇上制做红袍。沉思默想之时,忽见一只葛鸟在树上啄吃梅果,吃得很香甜,一边吃,一边得意地啼叫。没想到红红的梅汁从鸟嘴里滴落到老人的白布衫上,落下点点红迹。
老人受此启发,不久便用红梅汁染成块红布,为皇上赶制了一件红袍。皇帝穿上红袍,很是欢喜。没料到,一件红袍竟救活了众多的刀下冤鬼!工匠们十分感激老人,称他是活神仙,非要给他立庙奉祀。可是老人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说:“做红袍不是我的功劳,是玉皇大帝派了葛鸟、梅果两位神仙下凡成就了此事,这才把大家从刀口下救了出来。要谢,该先谢二位神仙。”于是,国人就按照老人的模样塑造出了梅葛二圣像,建庙供奉。
上榜指数:★★
上榜理由:染料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可以自由掌控、调配颜色,并第一次尝试到了人造颜色带来的乐趣。进而推动了印染业的蓬勃发展,最后成为如今时尚流行趋势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跨越时空,纵观中国服饰发展历史,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染料的发明将人类服饰文化带入了时尚、流行元年。
染料的发明,不像前两项发明一样翻天覆地改变人类习性、生活方式,甚至生理进化。它的到来只是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给人类带来绚丽的色彩,不断影响着人类审美取向。纵观鞋服发展历程,其发明作用位居三甲还算公平。
{page_break}
肚兜的发明者——无名氏(4)
肚兜是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它原是古代女性闺房情趣的添加剂,欲盖弥彰,欲说还休。据说素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中国古代美女中的杨贵妃便是肚兜的发明者,是她第一个穿起了肚兜,使穿肚兜成为一种流行样式。“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古老的中国,最着名的内衣要算肚兜了。“肚兜”即抹胸的俗称,辞海释“掩胸之衣”,是古代妇女穿在最贴身处的内衣。伴着几许古典的浪漫风情,现代人一听到“肚兜”总有几丝奇思遐想,但是民俗收藏家张木养说,古时候不单是女人穿肚兜,男人和小孩也穿,并且从满四个月开始,每个人几乎一辈子离不开肚兜。
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事物纪源》中记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诃子即是肚兜。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至于可以证实的记录,是宋朝时肚兜已很流行,至清代最为兴旺。从张木养收藏的三百多件肚兜来看,不管其式样如何变化,花样如何繁多,总脱不了前面必是护着胸和肚子、后面一定为空的样式,很像现代时髦女性夏天穿的露背装,不过肚兜在料子和做工上与众不同。
{page_break}
要了解肚兜的由来,首先要对内衣的发展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从汉唐到明清,中国女性内衣的称呼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1。 汉代以前:亵衣
“亵”意为“轻薄、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
汉: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抱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上面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
2。 魏晋(十六国):两当
“两当”最初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演变成内衣。“两当”有前后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是其最显着的特点,通常为两层,夹层可衬棉,贴身保暖。“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
3。 唐代:诃子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由唐代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 :唐代女子喜欢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颈、上胸及后背无带且袒露,穿时由后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他带子系束,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
所以内衣面料考究,多为织锦,色彩缤纷,与今天流行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使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4。 宋代: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有单有夹,形式不一。
5。 元代: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合欢襟”的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花样。
6。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的女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已深谙如何凸现曲线美之道。
7。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肚兜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系带套于颈间,腰部另有两根带子,束在背后,系带的材质不一。肚兜上有各类精美刺绣,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马甲
“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有扣数粒,穿时将胸腰裹紧。“小马甲”进一步发展并吸收了西方内衣的某些特点。
上榜指数:★★
上榜理由:肚兜的发明,带给了人类其实用价值、象征意义以及时尚意义。现在的胸罩即是由它演变而来,时尚、火辣、劲爆的“三点一线”超模时装秀虽给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之感。但是相比前三位发明物,其份量还难以撼动前三任意一位的地位。
至于这项发明挂在谁名下合适,编者作为一个“无神论”推崇者,首先否决了女娲创造肚兜的神话传说;其次,编者虽偏执于历史考证,但终因无定论也未有合适人选;对所谓杨贵妃发明肚兜一说,颇感滑稽,这是中国文人一贯抬高名人的一种“昧心”思维,喜欢将一些无定论的发明创造挂在某一人名下,籍以抬高某人名气、地位等。综上,编者以为这是一项中国古代女性的发明。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