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服装产业将会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和高级成衣定制几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在国内将会有一部分服装企业转向大规模定制,并引入数据化、信息化,这是不可逆转的生产方式。
数据库内有着6亿多个板型数据,仅几分钟就能调出与客户身材相匹配的西装板型,并打印出图。生产车间的吊挂线上没有一件服装是同款式、同颜色,从最初的个性设计到最后的成衣配送仅几天时间而已。这就是山东红领集团的大规模服装定制模式的真实写照,也是信息化有力支撑的典型样本。
在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还在进行大规模生产模式的今天,大规模定制已经在欧美等国家流行开来。品牌店内的测量师会精确地测量出每位顾客的身材尺码,并在客户有要求的部位进行设计,将客户最终测量出的数据传输回企业的板型数据库,并找到合适的板型进行匹配,再针对每位顾客对服装的颜色、款式、配饰等不同的个性化要求进行设计,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生产,最后配送到顾客手中。这样的大规模定制模式既保持了规模大、高速、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又使每一位顾客都拥有只属于自己尺寸和个性的服装,真正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匹配。
信息化支撑是关键
如果能够在数据库中找到与每一个顾客身体尺寸都匹配的板型,那么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前期阶段就做到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在国内,提到大规模定制,很多消费者都会将其与高级成衣定制的概念相混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服装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闻力生对本报记者说:“现在国内的很多服装品牌都开拓了高级成衣定制的业务,以蓝豹西服、白领女装为例,他们都有顶级的设计师为客户亲自测量身材,然后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如果顾客需要,这种高级成衣定制中还会有手工制作的环节,这样下来整套服装的成本将非常高。同时这种生产模式的顾客群体范围也非常小,大多都是针对VIP会员、高端人士来进行服务。全年也就生产二十万套,只针对十几万的消费者。而大规模定制则不是简单的人工设计、人工测量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做后盾,需要全面的信息化来支撑。”
大规模定制首先需要的就是前期设计的信息化。从顾客进入到店内开始,就要有三维人体测量仪对顾客的身材进行扫描,并做到100%的测量准确度。然后将这些三维测量结果传输回企业的数据库,和数据库中的板型进行对接。这又要求企业要有一个很全面、很成熟的人体板型数据库,而这些数据还要与各大类的服装数据相对接。如果企业能够在数据库中找到与每一个顾客身体尺寸都匹配的板型,那么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前期阶段就已经做到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但是三维人体测量仪在国内企业中应用得太少,因为它的投入成本非常的高,同时还需要高科技人才进行操作。从三维的CAD测量图,转化为平面的二维图,在转化为样品、材料等等,这样的过程都需要全面的信息化。而数据库方面,如果想要组成符合中国13亿人甚至全世界60多亿人身体尺寸的板型,则需要企业多年的板型收集与数据库管理,而这些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有着不小的困难。”闻力生这样对记者说。
其次,大规模定制需要生产过程信息化。如果一个大规模定制的企业,每个月有十几万的订单,则需要每天都要生产几千件的服装,而这些服装因为颜色、面料、款式都不同,显示出了缝制的特殊性。在这个生产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是电脑控制的吊挂线。通过电脑集成控制,对生产数据进行即时采集、分析和实时处理,有效解决了制作过程中辅助作业时间比例大、生产周期长、成衣产量和质量难以有序控制等问题。
再次,则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运用RFID技术,可以将整理、整烫、入库、仓储、配送等一系列的环节都通过技术连接起来,实现全面信息化。用科技手段控制整条流水线,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在法国南部,着名牛仔裤品牌Levi’s每年都有着500万条的生产数量,但是营销人员却少之又少,这全部要归功于RFID管理系统,它减少了人工成本。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