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子日: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意思就是大禹帝本人不喜欢奢华的服饰,但却对冕服独有情愫。
冕服是帝王、臣僚参加祭天地、宗庙、册立、登基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最正式的礼服,也因此后人用“冠冕堂皇”这个成语来形容人的仪容。
周制冕服由冕冠、玄衣和缥裳组成,缥裳外围蔽膝、腰系白罗大带。玄衣,即用黑色材料制成的衣服;缥裳指用红色材料制成的围裳,通常上衣纹样用织法制作,下裳纹样用绣法制作,最多为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个章纹都有特定含义,隐喻着帝王贵族的节操品行。日月星辰,寓意照临;山,寓意稳重;龙,寓意应变;华虫(雉鸟),寓意文丽;宗彝,寓意忠孝;藻,寓意洁净;绣火,寓意光明;粉米(白米),寓意滋养;黼(fu斧形),寓意决断;黻(fu亚形),寓意明辨。
袍的长度通常到膝盖以下,男女均可以穿着。领、袖、裾、襟等处需要缀以缘边,分交领和圆领两种。无里子的称为单袍,有里子的称为夹袍。《释名‘释衣服》中有:“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日袍。”
秦汉时期将袍定为正式场合的礼服,并以穿袍为时尚,袍服均制作考究,装饰精美。这时的袍款式特点为交领,右衽,下摆常打出一排细密的褶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穿袍时,里面要贴身穿着禅衣(款式同袍,单层无里),并且禅衣衣领需更加服帖于颈部,以露出禅衣衣领为美。
唐代时,袍服多为圆领,衣袖变窄,衣长变短,长至小腿中部。 宋代时,黄袍成为皇帝专用服饰,代表着皇帝为九五之尊。文武百官的袍款式相同,依靠颜色的不同来 区分官阶大小:三品以上为紫色,四品、五品为朱色(红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明代官吏袍服,一品至四品袍色用绯,五品至七品用青,八品、九品用绿。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