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品的物美价廉在全世界一直有目共睹。然而对于中国皮鞋制造商而言,他们的出口欧盟之路却一直荆棘不断。2003年冬季,20多家中国厂商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人纵火焚烧;次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发生了规模更大的“烧鞋事件”。2005年7月,欧盟正式对我国出口皮鞋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国鞋的噩梦时分由此真正来临。
2006年10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皮鞋征收为期两年、税率为16.5%的反倾销税,2009年12月,又再次决定对中国皮鞋延长反倾销税15个月,税率维持16.5%不变,并于今年1月起开始执行。
据了解,2006年中国鞋类制品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2%,而欧盟一直是中国鞋类特别是皮鞋最大的外销市场。据中国轻工工艺进出口商会统计,去年中国输欧鞋类产品总销售额达到17.8亿欧元,而高峰时期这一数额更超过20亿欧元。欧盟实施反倾销税措施以来,中国鞋企受到了十分明显的不利影响,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制鞋分会统计数据显示,与2006年相比,去年中国输欧皮面鞋产量降低20%,约合4000万双,相当于减少约20000个就业岗位,整体出口额也下降了约15%。以浙江奥康这家中国最大和最具竞争力的民营制鞋企业为例,出口增速也就迅速从30%下降到10%。为此,一些鞋企想到了西进俄罗斯、南下东南亚、拓展拉美等应对策略,但受制于居民收入和消费偏好等因素,这些地区往往更接受皮革鞋类,皮鞋的市场空间却较为有限,欧盟皮鞋市场愈发显得重要;也有一些鞋企试图采取绕过采购商直接经营、提升产品品牌附加值等经营策略,但效果依然不甚明显。针对反倾销税这一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一批勇敢的中国鞋企开始选择拿起法律武器进行抗争,奥康就是其中最显眼也是最积极的一家企业。
反倾销何尝不是民族品牌的机会
1988年8月8日创立的奥康集团,在发展之初并没有借助日期“8”的吉利。那时的中国鞋业正在因为温州假鞋事件而进入一场信任危机。1987年8月在杭州的那场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上千双温州鞋,也烧掉了很多人对于鞋业的信心。但同样是温州人的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认为那场大火是一个契机,而正是借助那场大火,奥康在十几年间成为了中国皮鞋业的领军企业。
20年后的今天,当欧盟反倾销的大棒挥向中国鞋业时,王振滔将奥康变为世界品牌的契机又到了。
所谓“乱世出枭雄”,越是面临产业变革,也越是企业发展的机会。当反倾销关税让中国很多鞋企不堪重负的退出时,奥康在洗牌后进一步树立品牌的机会也就到了。
于是,我们发现在欧盟裁决向中国生产的皮鞋征收16.5%反倾销税的18天后,奥康也因此成为中国鞋业行业第一个运用法律武器抗诉欧盟鞋类反倾销的企业。并且在2006年,针对欧盟反倾销矛头,王振滔积极奔走,游说国内百家鞋企一同抗议欧盟鞋类反倾销宣言,还独自一人代表中国制鞋企业,出席西班牙鞋业论坛抗议欧盟对华的反倾销。
当媒体把“反倾销第一人”的头衔戴在王振滔头上时,奥康的“反倾销”战略已然初见成效,人们不仅在买鞋时知道了奥康,更是在心里记住了这个民族品牌。不过这仅是一个开始,“OEM”并不是奥康的长远之计,要打开更大的海外市场必须在海外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令人意外的是,诸如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境外知名媒体也对奥康的上诉时间进行了焦点报道,当老外也不经意间发现了他们多年穿的鞋可能来自中国的时候,奥康也被他们意外的认知。
“我们如今正在和几家英国知名鞋业公司进行并购谈判。”王振滔对记者表示,他们将利用收购的方式逐渐打开欧盟的品牌市场。借助反倾销的这把火,奥康的民族品牌之路正在进入欧洲。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