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发展政策机构“南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广东一家为阿尔迪生产纺织品的供货厂员工每月超时工作量高达130小时,而且常常是无偿超时工作。在福建的两家为阿迪达斯制造鞋子的鞋厂,员工每月超时工作高达92小时。麦德龙超市工作的外来员工则不能休产假,而且不能享受某些社会福利。
这是继富士康“跳楼门”后,又一国际巨头企业的“骇人”新闻,此报道一出,各大媒体一片哗然纷纷谴责阿迪达斯。德国N-TV电视台在题为“耻辱柱上的零售巨头”的节目中评论说,“富士康不是单个案例”,德国企业在中国让工人“过度加班”,但企业却假装不知道。不少媒体声称阿迪达斯为“富士康第二”。
中国一直被世界称为“世界工厂”。无论是服装,鞋,IT及电子产品等都有代工工厂,其中不乏给世界顶级公司做代工。制鞋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鞋企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推动着世界品牌鞋企的经济发展,自身却也摆脱不了代工的宿命。国际品牌鞋企把生产制造放到了发展中的中小型鞋企,从而避免了资源浪费,把更多的精力物力放在产品设计和推广上,他们获得了利润总额的90%,然而代工鞋企在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却只享有利润的10%。而更有国际品牌为了追求生产量纷纷增加代工厂工人们的工作时间。不能让工人们享受某些社会福利。这样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们感到高兴,感到自豪吗?结果可想而知,富士康的“跳楼门”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在刚刚经过经济危机的洗礼后及最近一场又一场悲剧的发生,引出了代工鞋企的种种问题,对品牌的依赖,对市场的迷茫。代工鞋企又最终会走向何方?
东莞代工鞋企深陷困境
东莞过去长期集中于中间制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东莞企业群体的主力军都是外资加工企业,一旦其海外环境变化,就很有可能“卷铺盖走人”。
“东莞能有几个厂敢一直将自己的女鞋的出口价定在10美元以上?”已经在东莞市厚街镇一家鞋材市场跑了好几年国际贸易的肖先生说,“国际高端鞋业品牌来中国下订单都集中在一些大厂,大量中小规模的厂主要为亚洲、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代工生产二三美元一双的橡胶或塑料鞋,利润率低得吓人。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中高价位的鞋品订单减少,尽管低价订单增多了,但客户的开价却更苛刻。这些订单接了,有可能让企业赔本做生意,不接又会让工人没事做。”
订单增多利润减少鞋企难迈步伐
尽管专家们早已开出了“自创品牌、追求更高附加值”这一万金油般的药方,然而,在国内消费市场萎缩、终端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的背景之下,背负着企业资金链吃紧、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多重压力,迈开这样的步伐却又谈何容易?
近几年随着经济危机、物价上涨、通胀预期造成本上涨压力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中国代工鞋企的加工成本升高,一些跨国公司将订单转移到成本低的国家。
一位曾在耐克的代工工厂青岛泰光制鞋有限公司做外贸的人士表示,从2009年初,耐克在中国的订单确实越来越少,大部分转移到了越南,还有一些转移到马来西亚。“据我判断不管是代工,还是采购,慢慢地都会转移。”他说,就人力成本来看,越南工人工资每月约五六百元,而中国工人在一千元以上,显然越南成本更有优势。
代工鞋企向自主创牌的转变势在必行。但是,鞋企是否具备创立品牌的条件?现有的资源能有多大的机会打造一个有价值的品牌?能否承担向市场投入的风险?这些更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深层问题。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