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是一种事物和其它事物区分的标志。
商标是一种文化。谓:商标文化。
商标,用一句较时尚的话来说,是种无形资产。可能一分不值,可能价值连城,无法估量。
商标,尽管有个商字,末必就是商品专用。许多事物也有约定俗成的“商标”。
马列主义,从某种意义论,也是一种“商标”,以区分和其它理论不同,当然排拆假马列主义。(奥运会)也是一种“商标”,以区分和其它体育赛事不同。
文化,当然也有自己的商标。
从小方面而言,有餐饮文化,有服装文化等。再往小处说,在餐饮文化中,还有餐具文化,筷子文化等。所有细小的文化现象汇聚成一个大“商标”:文化。
中国商品,以各种商标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汇聚成一个“商标”:中国商品。
一个大“商标”,必然会产生自己的“商标”定位。自己(人)不给其定性,约定俗成也会给其定性。这是必然的,毫无疑问的。
中国商品是劣质廉价的商品;中国商品是优质优价的商品。这样给“大商标”定性是无法避免的。光喊口号是没用的,得有个明确的目标,得努力去做,得摆事实才行。
事物的“商标”定性,也许至关重要,也许无关紧要。
中国文化是腐朽的封建文化。这个结论,这样的定性,在上个世纪早已家喻户晓,几乎地球人都知道。
“封建与腐朽”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注册商标”。
要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必须先要更换早已定性的“注册商标”。
中国人做事,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
在更换“封建与腐朽”的“注册商标”以前,是很难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强行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会令公众啼笑皆非的,会令公众晕头转向的。
更换“注册商标”,不是想抹去就能抹去的,不是想更换就能更换的。不是喊几句响亮的,光明堂皇的口号就能完成的。
更换“封建与腐朽”的“注册商标”,需要认清中国文化本质,明确目标,摆清事实,讲明道理。
中国文化,当然应该有适合其“身份”的“商标”定位,以区分和其它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是封建的腐朽文化。这样的“商标”定性很正确,未必准确。这样的定性,带有很浓烈的政治色彩,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是必需的。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运动,我们一路走来。批判、抨击封建的腐朽文化,从未停止过。我们可以否定“文化大革命”运动,我们不应该否定“五四”运动。
中国历史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给中国文化“正名”的关口。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
批判和抨击封建的腐朽文化,或者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先进的文化,这样的大事,更要讲“认真”两字。
文化不是“一言堂”,文化不是“变戏法”。可以说变就变。文化是条“长河”,九曲十八弯,需要潜移默化地长年积淀,才能恰如其份地延续。
有些事情,不是想当然就能成当然。
世界,这个人类社会,世界人民的脑子,不是黑板,记忆、结论、历史,说擦去就擦去,说改写就改写的。
脑子一热,步调一致,说转向就转向。在国内,也许还能施行。在中国这部历史“车”上的人,“晕车”归晕车,“反胃”归反胃,历史车轮总是要前进的。在国际上,世界人民会赶不上趟的。{page_break}
封建与腐朽,封建是一种体制,是一种制度,具政治属性。中国文化中,也确有腐朽的成份,但是,这些都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旨。中国文化另有其本质,另有其“灵魂”,另有其主旨。
洪水,并不是水的本质,不是水的主旨,道理是相通的。
洪水只是水的一种非常状态。把水定性为:洪水,很客观,很正确,未必准确。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揭露洪水的危害,可能是必须的。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水,不属于政治,不属于阶级。水有(它)自己的属性:矿泉水,纯净水、江水、井水同属水,又分属不同的水。文化亦如是。不属于政治,不属于阶级,有自己的属性。
中、西文化有许多不同现象,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是有目共睹的。中、西文化同属文化,绝对正确。中、西文化显然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中、西文化本质不同,似乎已有定论,似乎又模模糊糊。
中国曾经封建帝制皇朝,于是得出:中国文化是封建文化。这个政治化结论。虽然正确,但不准确。西方各国也曾经(甚至现在)封建帝制皇朝,自然也只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必然无法区分中、西文化差别。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种中性化结论,同样也正确并不准确。西方文化(古希腊、古罗马等)也底蕴深厚,也博大精深。不提及,并不能说明(西方古文明)不存在。事实无法否认,玩概念游戏,采取“驼鸟政策”,是无济于事的。中西文化的结论又相同,还是无法区分中、西文化差别。而中、西文化确实不同,确实存在着差异,许多差异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谈(表象上)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大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不认真地了解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别,对同样底蕴深厚的西方文化,“故意”视而不见,对同样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故意”回避,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是对西方文化的不公正。带着太浓重的政治色彩,带着太浓重的“愚民”色彩,和传承、弘扬中国文化不合拍。
中国,从闭关自守,以泱泱大国自封,到学习西方的知识与科技,再到崇洋媚外,开口必带A、B、C,月亮也是西方的圆。现在风水轮流转,又要到孤芳自赏,固步自封中去。
中国文化,必须和西方文化有所比较,分清各自的本质差别,才能生存、传承、发展、弘扬。
视而不见的回避态度,也许很实用,也许很有效。公众毕竟不是“北京填鸭”,公众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现实有时很残酷,中、西文化冲撞无法避免。事实就明摆着,视而不见。,“它”还在那儿摆着,回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很多现象,很多现实,早已证明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与先进。长久以来,中国文化缺乏该有的、较为准确的“商标”定位,无法区分与其它文化的本质差别,于是就出现杂乱无章的,零碎拼凑的,貌似客观的,大肆宣传中国文化现象。试图用中国文化表象,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如此这般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很难领会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很难体验到中国文化的“灵魂”,很难领悟到中国文化的主旨。犹如用洪灾来证明:水是生命之源。用火灾来证明:火是人类进化的基石。这样很详尽,很生动的描述,虽然很客观,很精采,却让人感觉有点“牛头不对马唇”的味道。
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不应该采用“驼鸟政策”,除非为了“愚民”的需要,另当别论。中国文化完全没必要采取“驼鸟政策”来传承和弘扬。
中国人,理所当然热爱中国文化。所以才认为完全没必要采取“驼鸟政策”。用视而不见西方文化也底蕴深厚,用回避西方文化也博大精深的态度,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不足取的。
中、西文化的差别,并不在于封建体制上政治类同,并不在于各自博大精深的类同。中、西文化另有其内在本质的差别。
中、西文化同属文化,又分属不同的文化。中国文化理当有属于自己的“商标”定位。这是一项很基础的工作。没有基础,是很难建立起中国文化之“塔”的。没有基础,建立起来的“高塔”,也会不稳固的,很难经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接受外来文化,有容乃大,洋为中用和被外来文化冲击,被外来文化替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主动与被动是有区别的。
惟有(讨)论清中国文化本质,为中国文化较为准确地定性,理直气壮地摘去中国文化“封建与腐朽”的“帽子”,不再满足玩“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驼鸟”游戏,才能够区分中、西文化差别,才能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更优秀,更先进的精华,才能够明白:月亮哪国更圆,哪国更亮。
不(讨)论清中国文化本质,不认真区分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别,就迫不急待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犹如沉渣的泛起,只会给世界各国以混乱的印象,只会给各国人民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文化是个出尔反尔的文化,中国是个出尔反尔的国家,中国是个随意玩弄自己文化的国家,中国社会是个出尔反尔的社会……这样长久发展下去,中国文化是会变质的,中国文化是会变味的。中国文化本质,中国文化“灵魂”是会逐渐消亡的,只剩下中国文化的表象。只剩下中国文化的“皮毛”,取而代之的将是外来文化的本质。外来文化的本质,穿了件中国文化的“外衣”,会令中国文化失魂落魄的。
其实,西方文化的本质,早已昭然若揭,带着其鲜明的“商标”特性;中国文化的本质,也早已呼之欲出。只可惜都忙着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没功夫静下心来,区分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别,没功夫讨论为中国文化“商标”定位。
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是某种文化变质、变味的征兆。
五四青年节,年年过,年年均不同。
节日,过过形式,忘了(忽视)本质,节日会变质,变味的,会逐渐失去该节日意义的。会逐渐只剩下该节日的“皮毛”,会逐渐失去该节日的本质内涵,会忘本的。
继承五四运动精神,发扬五四光荣传统,旗帜鲜明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论清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