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讯 记者通过连续几天的采访了解到,大批的温州中小企业逐渐外迁后,温州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空心化现象。
温州市瓯海区原本聚焦了大大小小上百家打火机加工企业,如今剩下的是一个个空荡的厂房。
在瓯海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栋两层小楼前,记者看到紧闭的大门上贴着“出租出售”字样。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一家打火机厂,但在半年前就已经停工了。
温州烟具行业协会会长、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告诉本报记者,金融危机后,温州企业外迁、民资外流不断加剧。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这100家中,也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专心经营,“一些企业,已经把重心转移到其他行业,比如房地产、矿产以及第三产业。”
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单在瓯海区,也不仅仅是打火机行业,整个温州鞋革、灯具、塑编、纽扣、服装等行业近年来都呈现出行业的群体性迁移倾向。
百丽鞋业在安徽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立工业园;康奈在俄罗斯投资开设了一个经贸合作区,专门接纳从温州搬迁过去的皮鞋企业,这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始纷纷在外建厂。
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统计,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2010年温州制鞋整体成本上涨了20%左右。“要么转型,走中高端路线;要么转移,把厂子迁到成本较低的地区。”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对本报记者说。
也许是看到了温州大量民企的需求,中西部地区各个招商队开始纷纷向温州民企抛出橄榄枝。周德文告诉本报记者,该协会一年需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招商队伍1000多批次。
据他介绍,温州工业用地价格已经涨至200万元/亩的高位,而中西部一些城市则推出了“零地价”招商政策,令一部分温州企业家跃跃欲试。
据统计,目前温州人在外投资总额在3000亿元以上,在外创办各类企业3万多家,其中亿元产值以上就有500多家。温州人创办的商业街、商场、专卖店更是不计其数。
而温州传统制造业的大量外迁,显然对温州经济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温州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青黄不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向衰落。”周德文对此颇为担忧。
他认为,首先是温州服装、眼镜、皮鞋等传统轻工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基本处于同质化竞争。有的企业8条生产线,只有一条在运转。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至少需要四五年。这几年,如果缺乏新兴支柱产业支撑,温州很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