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尔攀登高峰 郭沫若题写咏鞋诗

来源:2011/1/10 11:43:00分类:
11:43
热门跟帖


  对于鞋子,郭沫若写过一首赞美它的诗:“凭谁踏破天险,助尔攀登高峰。志向务求克己,事成不以为功。”1913年,这位从四川走出来、后来成为文豪的年轻人,在辗转去日本东京留学的途中,写下了这首“咏鞋诗”。


  壹


  郭沫若题写咏鞋诗


  关于郭沫若的这首咏鞋诗,郁达夫妻子王映霞讲了个故事。“我与郁达夫结婚后,住在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嘉乐里。达夫喜欢穿布鞋,我准备亲手替他做。达夫说,自己做太麻烦,且做不好,还是去天禄鞋庄买吧。”天禄鞋庄的布鞋,光鞋面料作就有缎、呢、绒、纱、毡、哔叽、直贡呢、羊毛毡、仿皮等,还有用草席编织和纱绒网眼做鞋帮夏天穿的布底凉鞋。式样五花八门,有“大圆口”“小圆口”“大翻”“小翻”“内京”“梳跑”“蚌壳”等。


  郁达夫夫妇跨进店堂,老板就双手一拱迎了上来,捧上两杯香茗问:“郁先生是做麻扎底小圆口贡呢布鞋吧?”达夫颔首微笑。


  达夫笑着说:“周老板很会做生意,我第一次来定做布鞋时,他就把我的脚型尺寸和爱好记录好了。他还把我们创造社的牌子也掮出去了,对外宣传说‘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大作家都喜欢穿天禄鞋庄的麻扎底小圆口贡呢布鞋’,还宣扬‘鲁迅先生也喜欢穿这种布鞋’。爱屋及乌,许多文学爱好者都买这种布鞋穿。”


  达夫还说:“天禄的布鞋做工道地,尤其是麻扎底小圆口贡呢布鞋,鞋底是用手工纳的,鞋底线是用我们浙江产的苎麻搓成并粘上黄蜡(工蜂分泌的蜡质)增加鞋底牢度,即使雨天穿着,也不会渗水。贡呢做鞋帮,既挺括,又不走样。”


  说着,达夫拉妻子看悬挂在店堂正中的一块匾额,那是郭沫若题写的“咏鞋诗”。达夫说,1923年,他和沫若、仿吾三人在哈同路(今铜仁路)民厚里泰东图书编辑所办《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时,一天,有位自称是天禄鞋庄经理的来找郭沫若,说曾看到《上海时事新报》上郭沫若先生的大作《咏鞋诗》,抄录下来细细拜读,觉得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得知郭先生在此办报,登门恳求郭先生书写这首咏鞋诗,准备悬挂在敝店店堂上。后据沫若说,这是他第一次给人家题字。


  贰


  绣花鞋显示女人身份


  布鞋起源于唐朝,因易于制作,取料方便,世代由家庭妇女自己制作。明朝末年,开始有人制作布鞋当作商品销售。上海最有名气的布鞋店有三家,分别是清道光年间开设的“天禄鞋庄”、清道光十二年开设的“陆翔熊鞋靴庄”和清同治元年从苏州迁来的“包平和鞋庄”。三家布鞋店都有招徕顾客的广告语天禄鞋店:“文人雅士穿我天禄鞋”;包平和鞋庄:“脚踏包平和”;而陆翔熊鞋靴店则与上海滩上最有名的帽子店陈天一帽庄被相提并论:“陆翔熊之鞋,陈天一之帽”。


  清朝末年,上海滩的布鞋店发展到了500多家。其中男式布鞋店较多,主要分布在大马路(南京东路)、法大马路(金陵东路)、石路(福建路)、六马路(北海路)等一带。女式布鞋,集中在“小花园”。


  “买女鞋,上小花园”,这是旧时上海人的一句口头禅。“小花园”既是块大招牌,又是响当当的地名。解放前的“小花园”,是指浙江路、广西路两条路的女式鞋店群,这里最多时集聚了近百家女式鞋店,店主都是能工巧匠,有高超的制鞋和巧夺天工的苏绣技艺。


  “侬(你)脚上厢(面)穿的鞋子,阿是(是不是)小花园买嘎(的吗)?”这是昔日上海女人碰在一起互相询问的一句话。可见“小花园”在上海女人心目中的地位。在“小花园”绣花鞋、软底鞋、尖足鞋、拖鞋四大类女鞋中,绣花鞋最负盛名,连来上海的外国人也喜欢,买几双带回去馈赠亲朋好友。


  以前,从上海女人挑选绣花鞋的花色可以看出其身份。闺秀和影星,喜欢穿“小花园”中最有名的美最时鞋店的“丹凤牌”绣花鞋;名媛贵妇青睐 “凤鸣朝阳”绣花鞋;新嫁娘喜欢“鸾凤和鸣”和荷花图案绣花鞋;待嫁闺中的少女穿绣有“如意”图案的绣花鞋,希冀找位如意郎君;婚后无出的穿“麒麟送子”绣花鞋,祈求早生贵子,知识女性爱穿绣有“梅、兰、竹、菊”图案的绣花鞋,以表现其儒雅和清高;风尘女子则穿大红大绿的绣花鞋,以吸引狎客。


  但“小花园”的招牌,不是店主自己起的,而是顾客喊出来的。上世纪初,有个叫阿毛的制鞋匠,技艺超群,他妻子是刺绣能手,夫妻俩在家里制绣花鞋,走街串巷去兜售,积蓄了点资本后,在浙江路福州路之间的小花园旁边租屋开店,取名“美最时”。由于经营得法,生意兴隆,引起同行们眼红,纷纷涌入这个地区租屋开女鞋店,短短几年,在浙江路、广西路两条马路上,开出几十家女鞋店。到1948年“小花园”全盛时期,这两条路上的女鞋店多达近百家,渐渐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了买女鞋到“小花园”的习惯,在这个地方出售的女鞋,约定俗成被统称为“小花园鞋子”。


  叁


  沈炳根兴亡皆皮鞋


  早在春秋战国时,我国大军事家孙膑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双皮鞋。1876年,上海浦东人沈炳根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双现代化皮鞋。


  沈炳根,浦东川沙田泥塘人,从小父母双亡,9岁被乡邻吴鞋匠收为徒弟,与师傅一起在上海洋泾浜郑家木桥(今延安东路福建路口)摆鞋匠摊。那时,那一带常有外国水手。有次,一名外国水手拿来损坏的皮鞋叫吴鞋匠修,吴鞋匠说“修不来”,沈炳根却答应下来。吴鞋匠以为徒弟开玩笑,还训斥他。沈炳根却有把握地让外国水手“隔几天来取”。聪明伶俐的沈炳根把损坏的洋皮鞋拆开一一画在纸上,反复琢磨,弄清皮鞋构造,花两天居然修好了,吴鞋匠喜出望外。这时,吴鞋匠已年过半百,膝下无嗣,索性把修鞋摊交给徒弟掌管。


  沈炳根从无数次修洋皮鞋中学会了制作现代皮鞋全套本领,试制成功国产第一双现代化皮鞋,创造一手落发(整双皮鞋一个人做)的工艺并改进皮鞋脚型(原先皮鞋是“直脚型”,不分左右脚)。


  沈炳根试制皮鞋成功了,销路却遇到问题。那时,上海没皮鞋店,除极少数人外,没人穿皮鞋。沈炳根拎着几双样鞋到洋行兜售。趾高气扬的外国商人不信中国人能制作皮鞋,沈炳根屡屡碰壁,只好摆在修鞋摊上销售。一天,一个从海参崴来的俄国水手到沈炳根的摊上修皮鞋,看到几双崭新的皮鞋,以为从外国进口来的,得知是摊主亲手制作的后,不禁称赞,说在海参崴都买不到这样好的皮鞋。沈炳根顺水推舟,请这位俄国水手寻找销售渠道,对方满口答应,说他有亲戚正好开皮鞋店。一个多月后,这位俄国水手领着他的亲戚来看样订货了,很快商定,按提供的皮鞋脚型,先做100双试销。


  沈炳根找到皮鞋销路,信心倍增,在朱葆三路(今溪口路)开设“沈永兴皮鞋作”。他手把手教徒弟,把牢每双皮鞋质量关。沈永兴的皮鞋在海参崴卖出了名气,俄国其他城市的商人也慕名而来,皮鞋作迅速发展,到民国初年,皮鞋月产量达近千双。沈炳根的皮鞋生意蒸蒸日上时,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经销沈永兴皮鞋的俄国商人消失了,巨额货款付之东流。沈炳根在钱庄逼债和皮鞋销路断绝双重打击下,吞金自杀。他的徒弟们把师傅埋葬在浦东川沙田泾塘,墓碑上写着“中国现代皮鞋始祖沈炳根之墓”。


  肆


  女王青睐中华皮鞋


  辛亥革命后,上海街头出现了穿西装的人。穿西装必须穿皮鞋,于是外国皮鞋商人先后在南京路开出“福利”“汇司”“韦而生”“大佛”“拔佳”等皮鞋行。日商山琪金太的“太阳商社”还在上海开设皮鞋厂,大量销售日货皮鞋。


  就在洋货皮鞋大举倾销时,有个叫余华龙的宁波商人大声疾呼“振兴中华皮鞋”,并以实际行动于1917年底在南京东路252号创办“中华皮鞋公司”,自产自销“中华牌”男女皮鞋。这是中国人开的第一家皮鞋商店。


  余华龙原来在美商华革和皮鞋行做买办,开皮鞋店,驾轻就熟。当时恰好沈永兴皮鞋作倒闭,沈炳根培养的皮鞋技师成了“中华皮鞋”的骨干。余华龙实行完善管理制度,设立定货登记簿、做好编号记录、保留特殊鞋楦纸样及有关资料达15年之久,以方便客居异国他乡的顾客邮购。对各种制鞋的原材料严格挑选。皮鞋用德国的纹皮,皮鞋底料用美国的“花旗方张”,皮鞋麻线用英国的“手牌麻线”。鞋楦是从英、法、意、捷、美、德等国家进口的钢板楦,同时每年又从这些国家进口几十双皮鞋和样本进行解剖、分析,吸取外国皮鞋制造技术。他们还有特殊的服务,如为定做皮鞋的顾客上门量脚型和一次次送上门试样,并对定做的皮鞋,实行包修、包退、包换。


  当时,相继发生“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余华龙审时度势,在《申报》和《新闻报》刊登“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穿中华牌皮鞋”的广告。当时寓居在莫里哀路(现香山路)的孙中山夫妇和爱国将领蔡廷锴、张学良、马占山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都亲临中华皮鞋公司鼓励祝贺。穿中华牌皮鞋成了爱国行动和时尚。影星胡蝶、阮玲玉等还带头穿中华牌高跟皮鞋,与高领头长开衩旗袍一起,成为当时上海女性的时髦打扮。


  中华牌皮鞋声名远扬。193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派专人到中华皮鞋公司,为出嫁的女儿定做100双花色皮鞋,作为嫁妆。英国的花色时装皮鞋享誉世界,女王为什么舍近求远,来定做皮鞋?据说她叫驻外使节了解,世界上哪家皮鞋公司女皮鞋做得最好。英国驻上海领部向她报告,中华皮鞋公司的皮鞋,从原材料到款式做工,都是世界一流。因而,她下了这个决定,100双嫁妆皮鞋到上海中华皮鞋公司定做。


  伍


  上海人穿鞋讲究多


  上世纪40年代,上海人已普遍穿皮鞋。市面上皮鞋店林立,光南京路上就有几十家。那时,名牌皮鞋店以地段分档,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你脚上穿的皮鞋是哪个地段买来的。


  名牌皮鞋店一律实行定做,先将尊脚作立体几何测量,然后特制木楦。皮张和式样任凭挑选。如顾客不满意,皮鞋就归商店“吃进”,重做一双。


  上海人视皮鞋为“举足轻重”宁可衣裳穿得蹩脚(差)点,皮鞋一定要考究。一个人,如果衣衫穿得普通,脚上穿的名牌皮鞋擦得一尘不染,反倒显得练达脱俗。穿皮鞋讲究“四季分明”。春秋季穿黄皮鞋或各色皮鞋,夏季穿白皮鞋,冬季穿黑皮鞋或麂皮皮鞋。最犯忌夏天穿黑皮鞋,如果这个人一年到头穿黑皮鞋,就会被人说“这人没出息”!


  旧上海,皮鞋是身份的标志,小老板和富家子弟穿“拷花钮皮鞋”,绅士和高级职员穿“三节包头拷花尖头皮鞋”,公子哥儿穿“内耳式”或“外耳式”皮鞋,工薪阶层穿“胶底方头式皮鞋”。女性穿皮鞋,一般能从鞋跟上判断其身份,如职业妇女穿“酒杯跟”,知识女性穿“调羹跟”,交际花穿“水晶跟”,坐轿车的贵妇穿“超高跟”,女学生穿“平跟”,影星闺秀穿“细高跟”“水滴跟”。


  昔日上海街头到处有擦皮鞋摊。干这行的多是从乡下逃荒来上海的十几岁男孩。上海人爱面子更爱鞋子,穿的皮鞋龌里龌龊,会被瞧不起。因擦皮鞋生意红火,有商业头脑的上海人专门开了擦皮鞋公司。当年贵州路124号上海洁履公司,就是专门为女子擦皮鞋、染皮鞋的。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