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列宁服、布拉吉与鸭舌帽
所谓列宁服,其实不是列宁曾经穿过或是喜欢过的服式。它只不过是西服改进后的款式——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还配条同质同色腰带。如果将大翻领下半部相掩,扣在领下时,便成了两个小尖领。列宁是男性,为什么要用他的名字称女服呢,我想,之所以叫它列宁服,恐怕有几个原因:第一,要与西装 决裂,男有中山服,女装也要取最伟大的革命者名字与之并列(实则仍是西服式 样)r第二,采用灰或蓝色卡其布,显得朴素,带有无产阶级革命派的风采第三, 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一直以苏联老大哥为榜样。综合起来,穿上这样不加衬不加垫肩(属于简易)的苏式服装,对于走出家庭、参加革命工作的女干部,在当时那种革命激情高万丈的年月呈,实在是非常时尚非常漂亮的。
我就是看着无数着列宁服的女干部和少数女学生的服饰形象成长起来的。列宁服主要流行于50年代,但后来略加改制, 直延用到70年代。说起来,从延安时开始,女干部们就穿这种灰布列宁服,有棉有单,统一制作发放,既不同于西式女上衣,也不同于男式中山服。目的当然是制式化,又穿着方便,冬天大掩襟挡风寒,夏天可不系扣,形成敞领,穿着便利。参加工作的女性穿上到宁服,就塑造出一个
“女干部”的形象。可是,女干部就不爱花衣服了吗?当然不。当年,中国女干部、女学生着装中有一特殊现象,可以归为新中国的特产。那就是外套衣领开得略低,自然而然地露出里面的衬衣或毛衣。那年月穿棉袄的时间长,一年之中,厚棉袄、薄棉袄陪伴着人们要过上将近半年时间。我注意到,她们的外罩别管是列宁服还是字领或大尖领外罩,甚至立领制服,都做得身长较短。小时候,由于儿童个子小,看着大人们的上衣,更容易发现灰布、蓝布外罩下,常常露着一圈艳丽的小花布棉袄下摆。领口处自然是出现是一个镶着纽袢或系着子母扣的立领,那也是艳丽的,有几朵跃动的红黄碎花。她们不肯将棉袄做成黑色的,或许她们嫌那颜色太闷太压抑吧?也不敢选用绸缎做棉袄面,那会有封建地主婆之嫌。
我上四五年级时,已是60年代中期,甚至到70年代后期,我也曾这样穿着,从小学直至大学。后来我才懂,在那热火朝天干革命的年月里,穿着中国古代传下来的花纹衣,不但显得陈日、过时,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气息,再说职业女性穿花衣上班,似乎有点俗。所以,不在家里围着锅台转的女性,就用蓝、灰布外衣来显示自己与旧时代,特别是旧传统彻底决裂的意愿。可是,妇女毕竟天性爱
红色,爱花朵,爱花布衣裳,不甘心和男人穿得一个样。怎么办呢?于是,倔强地露出花布领子与圈花布下摆。这种做法,正是在当时革命形势下的种爱美天性生的曲折反映。我记得我曾选过一块灰色黑线点缀姜黄色花苞的棉袄面,在蓝色外罩里半藏半露地掩掩映映,视觉和心理都感觉到一种俏丽的美,而它又不至于太显眼。只有在相对宽松的留影氛围里,女性才敢不套蓝、灰外罩,单穿一会儿花棉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人固执地认为,中国的牡丹是封建的,可是苏联的花布和以其料做成的衣服原被称为“俄国袄”,是革命的。
苏式服装席卷列宁服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服饰形象表现出来{page_break}
得有些陈日。于是,中国人差在头上戴顶苏联传来的鸭舌帽,这被称作伊凡诺夫式,只要沾上一点儿苏联的边儿,似乎就代表着苏维埃精神,就意味着是一个正式的或准“布尔什维克”。50年‘乇的鸭舌帽,隶属于工人形象,因为苏联工人就那样戴着。不像新中国成立前的敌占区,也不像后来电影里的程式化, 戴鸭舌帽便成了神州时,不仅妇女穿那种抽象花纹的长袖衫,连蹬三轮车的重体力工人也赶把时髦。夏天一到,带有异域风格的来自十月革命圣地的花衬衣充斥了街头。最初人们在传说着“布拉吉”时,我们小孩子和老年人都以为是一种机器,很容易和吉普车联系起来,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连衣裙。要知道,50年代前的中国女性基本上是穿旗袍,或是上袄下裙的。”布拉吉”这个连衣裙的俄语译音,在百姓俚语中保留于整个50年代,差不多至苏联专家撤走的1 960年以后才消失。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年长我十三岁,二哥长我十岁,也就是说,我小时他们正上中学。那时,中青年男性能够穿上一件哥萨克式斜开襟小立领的衬衣,并将它系扎在长裤里,是最新潮的服饰形象。春秋两季可以在外面套件西装上衣。哥萨克上衣的特征是竖花条,二是不用扎领带。从电影上看,苏联在此前也流行这种装束。但是每逢冬天,特别是春节,年轻小伙子们还是要穿上传统棉衣,这在当时显特务,鸭舌帽的各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象征活跃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当年,流行歌曲也为苏式,唱起来浑身都充满了力量,青春四溢,而且歌词与曲调都相当优美——“正当梨花开遍了山崖,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火箭炮名)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长夜要过去,天色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每逢傍晚,街上宽敞且僻静的空地上就会聚集许多年轻人,那是我眼中的哥哥姐姐们,这时,苏联圆舞曲的音乐响起,大家围成个好大的圈儿,手拉手跳起舞来。如今不是专设鹊桥会吗?那时候,有许多情侣就是在那个环境中产生爱情并终成眷属的。{page_break}
50年代末,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中国反目,1 960年撤走全部苏联专家,并要中国为他的援助付出代价。中国人从1 960年到1963年艰难地度过三年“自然灾害”,苏联这一招儿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其实,中国人原本并不喜欢苏联民族构成中的俄国人,百姓们都将他们唤作“大老俄”,他们在东北乃至华北,主要从事毛毯、银器等小生意,戴着高筒毡帽或毛线帽,穿着皮毛的大衣和高挲皮靴。新中国成立伊始,苏联的服饰形象被有意强化和美化,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了苏式服装在中国退出舞台,再提娜塔旁式“布拉吉”,已经不台时宜。列宁服、连衣裙虽然还穿,但俄语称谓已成为过去。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