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儿在深圳办了一家皮鞋厂。最近,他带了几双皮鞋给我。我把他们厂的产品与我穿过的几种品牌皮鞋对比了一下,觉得从做工、款式到质量都很不错。我拿了一双穿在脚上,自我感觉“帅”了许多。在试鞋的过程中,一些与“鞋”有关的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勾起了我的回忆。
1964年,我考上了初中,母亲给我做了一双布鞋。底子是用新白布一层一层地用麻线纳的,鞋帮是用灯芯绒做的,很合脚,穿上去感觉软绵绵的。这双布鞋来之不易。那时候,贵州省金沙县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在我们乡下,许多人家都吃不上饭。我的同龄人别说穿鞋子,有的还光屁股,连件像样的衣服也穿不上。
我十分珍惜母亲给我做的这双鞋。我家离学校24华里,我们这些乡下的学生都住校,每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把母亲给我做的那双布鞋用纸包起来,放在书包里,光着脚走路,生怕磨坏了鞋。星期天返校的时候,走到学校附近的河边,洗了脚后才穿上鞋子走进学校。由于我的爱护,那双布鞋陪伴了我三年,直到我初中毕业。
上世纪70年代,我从师范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生活有了好转,我开始穿胶鞋。先是解放牌的浅灰胶鞋,以后逐渐穿长帮胶鞋、白色胶鞋、回力运动鞋。我结婚那年,沾了女朋友的光,家里人给我们各买了一双反帮皮鞋。在结婚典礼上,我在众目睽睽之下穿着那双反帮皮鞋,感觉很潇洒、很自豪。以后,我穿着那双反帮皮鞋去过一些大中城市。我看到那些城里人跟我的打扮也差不多,我觉得自己不“土”。1976年冬天,我穿着那双反帮皮鞋在遵义遇到下大雪,道路被封,班车停开。我和几个初识的老乡只好从遵义走回金沙。他们几个穿的是胶鞋,走起路来又冷又滑。我穿着那双反帮皮鞋踩在地上平平稳稳的。从遵义到金沙,近200公里路,我们走了整整三天才到家。
脚上鞋子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品,人们对吃的、穿的开始讲究起来。
1991年,我调进金沙县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采访中,我了解到金沙县有十多家皮鞋厂,生产的皮鞋供不应求。没想到,几年以后,金沙的皮鞋厂全部关闭。原来金沙本地生产的皮鞋式样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品牌皮鞋的专卖店。
现在人们的消费水平更高,脚上穿的是各种款式新颖的皮鞋和各种有特色的休闲鞋。在金沙县城,仅城子路一条街就有十几家世界知名品牌的皮鞋专卖店。近几年,我穿过“意尔康”、“红蜻蜓”等不少知名品牌的皮鞋。看看周围的人,他们也穿着各式各样的鞋子,正朝着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