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鞋业身处逆境 自强自新求突破

来源:中国安徽在线2011/3/23 11:00:00分类:
11:00
热门跟帖

  3月23日讯 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家纺、木业五大产业,是进入新世纪后丹阳引以为荣的“五朵金花”。然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与这“五朵金花”齐名甚至风头更健的是丹阳鞋业。只是在近二十年市场经济的风吹雨打下,这个原本应是“第六朵金花”的产业,非但没有随丹阳经济一同怒放,反而逐渐呈现凋零之势。


  曾经优势明显,如今身处逆境。人们不禁要问,丹阳鞋业缘何落伍,又怎样复兴?


  曾经优势明显“闭门造鞋”几十年


  事实上,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丹阳的区位优势,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丹阳鞋就已成功进入上海、浙江、南京的市场。丹阳由此也成为中国鞋业版图上的重镇,是中国最早形成规模的鞋业基地之一。


  彼时的丹阳鞋业以传统的作坊制鞋为主,丹阳人精湛的做鞋技艺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凭借这种手手相传的“鞋技”,丹阳鞋在作坊生产中发展至今。据丹阳工商部门统计,目前丹阳鞋业的年产量超过8000万双,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数量约400家,而作坊式小鞋厂则难计其数。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精湛的制鞋技艺让丹阳鞋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大放异彩,但同样是这个“核心竞争力”,让丹阳人只顾埋头做鞋,忽略了市场的变化和鞋业的发展,不知不觉中,无论是产品工艺还是品牌意识、经营理念都落后于时代,当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城市的鞋业做强品牌、做大市场的时候,“闭门造鞋”的丹阳鞋业成了“落伍者”。


  有研究人士分析,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今的丹阳鞋业有了三个明显的劣势:


  一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经销网络。丹阳鞋企规模普遍较小,员工在100人以上的企业不过30家,拥有自主经营品牌的不超过三分之一,大部分企业都是为外地大鞋企做贴牌加工。


  二是没有向现代转型。丹阳毗邻上海,制鞋源头也在沪上,丹阳鞋继承了早年上海手工业制作精细的特点,这也造就了丹阳鞋业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师徒传承。这本是优势,但却也使丹阳鞋忽略了现代流水线生产设备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即便今天,小作坊前制鞋工人熟练地手工制鞋的场景,在丹阳仍是随处可见。产量小、企业分散、生产还依赖手工制作等,最终成为阻碍丹阳鞋企向现代化企业转型重要因素。


  三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丹阳鞋业与浙江、广东、福建等国内先进的鞋业基地相比,一个明显的差别是从业人员主要是本地人。而外来务工使用率不高、业内人员流动性不大,又使丹阳鞋业难以壮大规模。


  如今身处逆境鞋业复兴知何时


  “闭门造鞋”让丹阳鞋业逐渐衰微。10年前,为了求得市场一席之地,丹阳鞋业的从业者们无奈放弃原本男女鞋齐头并进的格局,转而以生产加工中高档女鞋为主。这是最初的自救之道。


  2007年,丹阳市政府就发展丹阳鞋业出台文件,提出大力鼓励鞋企创品牌,对申请专利的鞋企予以资助,对获得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免检产品、真皮标志、江苏省名牌、江苏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page_break}
 


  近年来,丹阳市委、市政府和当地皮革鞋业商会更是积极展开行动,由人社部门牵头,组织企业主动赴山东、河南等地招工,探索建立新型用工关系,招聘各类人才,以此为丹阳鞋业补充新鲜血液。


  不过收效远未令人满意。“一方面,中国鞋业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一批名企名牌已脱颖而出,不少各有特色的鞋业基地也已形成,丹阳鞋在此背景下‘突围’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丹阳鞋业的从业者们在几十年的‘闭门造鞋’中,因循守旧习惯已养成,‘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发展意识一时难以具备。”丹阳市皮革鞋业商会有关负责人如此分析。


  而更大的政策背景是,目前国家相对而言比较鼓励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传统行业、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大。为此,丹阳市皮革鞋业商会秘书长林书云认为,在技术、资金、人才、以及销售等都不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丹阳鞋业要发展壮大获得复兴,除需地方政府进一步引导外,更主要的还是靠丹阳鞋企的自强自新。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