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起,皮革业就从超常发展的轨道上掉头向下,到了2008年底,全球经济危机更使制革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历数制革行业遇到的种种困难,对企业来说虽然结果一致,但感受却大不相同。有些是共性的,如美元贬值,粮食、能源涨价,劳动成本升高等。有些则是人为的,如:(1)从1991年起,取消猪皮制革补贴;(2)税收歧视,高销项征税低进项抵扣;(3)对原皮进口征税率;(4)取消进口生皮出口半成品革的加工贸易政策;(5)取消和下调出口退税率;(6)超出实际的节能环保指标。除了中央政策变化外,地方的土政策更是层出不穷,有些靠皮革工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初步达到“小康”的地方,在酒足饭饱之后将砍杀之刀挥向了曾经让他们致富的产业。对于共性困难,企业愿赌服输,对于人为施加的困难,企业心里却不平衡,似有卸磨杀驴、被遗弃之感,于是就引起了人们对制革行业认知的反省和深思。
为何会出现这种人为的打压限制?思想认识是决策的基础,社会上对制革行业的偏见和误解影响了决策者的思维,毫无疑问,皮革产业在某些地方被偏颇的舆论妖魔化了。归结当前的社会舆论,笔者发现对人们对
1.制革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2.皮革制品迟早要被合成革代替,制革工业是夕阳产业;3.制革工业是资源消耗型产业;4.制革工业是难以治理的高污染行业;5.铬盐是有害物质;6.制革排放标准越严污染越小;7.制革是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8.进口原皮就是将污染引入中国;9.限制原皮进口可以保护中国的畜牧产业。
行业兴衰,匹夫有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拨开常识和偏见的迷雾,将客观事实展现在人们面前,笔者就自己滥竽于皮革行业36年的浅见陋识,对以上九大误区予以初步解读,或有裨益于行业,或博方家一笑。
1.制革工业属可再生资源的加工产业,是畜牧业的延伸,是国际公认的十字形大农业的战略支撑之一,是富民众、强国家、安社稷的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产业有从业人数多少之分,有历史长短之分,但很难说哪个产业不重要。
国民经济中任何产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有其对人类的贡献。各具特色的行业门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才促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钢铁、煤炭之类的重工业固然重要,但一个国家若只发展重工业,就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失调和经济危机,会将人民逼到死亡线上,如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最后带来的是举世震惊、不堪回首的全民大饥荒。
2.制革工业以牲畜皮为原料,制革工业越发展对牲畜皮的需求越多,从而会刺激农民养殖牲畜的积极性,这对畜牧业的发展会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制革业和畜牧业就会形成制革-原皮-养殖业-原皮-制革的良性循环,其结果是农民收入增加,国民生活富裕,畜牧业蓬勃发展。
3.皮革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门路,安排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稳定了社会治安,富裕了百姓。目前行业直接从业人员500万,再加上配套行业人员达到1,100万,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其中90%来自农村。
4.皮革行业30年来一直承担着为国家积累外汇的责任,年出口创汇从数十亿美元到近四百亿美元,居轻工行业第一位,仅鞋类一项出口换汇在全国各类单项产品中就处于第二位。皮革工业为国家渡过外汇难关,使经济走向复苏起到了龙头老大的作用,于国于民功不可没,我们不能因为外汇入超、美元贬值而卸磨杀驴,不加区分地将皮革工业列入限制发展的目录。试问,世界上哪个国家嫌自己外汇太多了,嫌吸纳就业人员太多了呢?
一种产业的生命力在于这种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有无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又取决于产品对人类的作用和功能。皮革制品之所以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青睐而长盛不衰,主要在于其优越的、不可替代的性能。
与人体的亲合性:动物皮主要由胶原蛋白组成,人的皮肤也是胶原蛋白。因此,只要加工过程中控制化工材料的使用量,所有的动物皮革均可与人体零距离紧密接触,贴身穿用,不会产生任何不利于人体的不良反应,这是任何化学纤维难以比拟的。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