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热门跟帖
从五马街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五马街对整个温州经济的重要性。又是什么让其有了今天的地位?这与其自身的特点不无关系。以下便是我们总结出的五马街商业特点及形成原因 (一)五马街作为市重要商品集散地的地位未曾撼动过 晋代建市始规定的南市——城市南边作为集市,正是五马街区所处位置。五四后,五马街便成为市商业中心。今天它处市中心与商业中心双重地位。今后“随着城市东移,五马街又将在其第二期与第三期改建中,逐步发展成为连府前、人民路、公园路及解放路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发展的好坏体现了一个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好坏。 为什么温州市场经济的生命力如此之强呢?这与温州历史状况不无关系。温州客观上人多地少的矛盾由来已久(注释:《史书》记叙说:“温居涂泥之卤,土薄难植,民勤于力而以力胜。”),因此,兼营副业或脱离土地从事非农行业有较早传统。 (二)五马街民营企业支起半边天 其实走过五马街的人都会发觉实情较这论断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从来,民族资本家对五马街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纵观这大大小小的130多家店铺,唱主角的还是本地大品牌。郑秀康(康奈)、王振滔(奥康)、周成建(美特斯邦威)等知名企业家都在五马街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而温州从不缺乏商业人才。宋朝时的机户,这种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正是今天民营企业的原形。而早期代表人物许漱玉、杨直软、杨亚裕(五味和)、金昌绪(金三益)、李蔚(老香山)都为五马街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 关于民企,其实人们已讨论多时了。究竟姓公还是姓资?这一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直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才作了结。为何民营企业对五马街作用如此之大呢?可发现温州地处海防前哨,长期以来国家给予经济建设资金缺乏,这使得温州无力发展大企业集群,因此民营企业发展的好坏就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好坏起决定作用。 (三)五马街商业行为集中体现了永嘉学派的理事哲学 宋朝,五马街出现了全国最早的个体工商户:机户。清末年间它最早用电;民国时又最早装上电话。30年代它有了全市第一家意大利餐馆;32年落户的中央大戏院是当时最具都市戏院气派的建销;33年开办的云博高场是当时最负盛名,最大的商店。这诸多的“第一”与“最”体现了一种超前精神。而在文革时期,全国上下商业百马齐喑,五马街却还有市场经济运作,温州成了当时唯一敢搞市场经济的地方。也难怪江青说:“要看资本主义,到温州去。”这其实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处事哲学,即“知之则必用,用之则必尽。”永嘉学派的精髓正是“反对空谈理性,讲究实效,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以商人的眼先进行价值判断和取向,追求效益最大化原则。”即无论做什么都本着自己的商业利益,取利避敝,要求有一种超前意识。永嘉学派是温州经济思想根源之一,而五马街正是秉承这一思想。 (四)五马街商品档次及质量都还偏低,内容单一 五马街现有店铺130多家,涉及行业绝大多数是鞋服,且以休闲服居多,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销量及店面价格决定的,但也反映了五马街商品结构和行业的不合理性,企业管理的不规范性。五马街是从无序中发展起来的,长期处于艰难境地的温州企业家,不免会犯“重利轻义”的错误。因而才会出现80年代的“假货风潮”,一度使温州经济信誉扫地。 这一现状得以解释后,须引起注意的是,不仅五马街,全市企业、市场经济都有此缺陷。 (五)外商企业不足 五马街有几家外商企业?必胜客,奴之熊等,真是寥寥无几。而温州向来是发展民营的腿长,引进外资的腿短。这不仅不利于提高五马街商业档次与质量,也使广大民企缺少了学习先进企业管理制度的机会。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温州历来落后的交通条件,正是这个硬伤使温州错过了第一次开放的机遇。 (六)五马街处于步行街的特殊地位 1984年市政府把五马街定为步行街,初衷是为了方便广大群众,的确有所成效,然而也对有车族购物造成不便。 (七)五马街绿化及治安都还不够,休闲文化意味比较淡 这些缺点是一目了然的,虽然政府特地在五马街安排了两个广场,但人无法满足人们需求。餐饮娱乐业的缺少,也使五马街吸引力大打折扣。 绿化治安与休闲文化意味体现了一个城市商业街的品味与品质。与其它城市商业街相较时,五马街这一弱势便更突出了。 温州经济的特点即重商、重民营经济。它的不足同样也包括市场与企业制度的不规范,引进外资不足等。究竟要采取先样的措施才能弥补这些不足呢?温州经济这个命题太大了,于是我们也就从五马街着手,相信这些措施对温州经济体制改革也会有借鉴作用。 (一)商品与行业结构需随市场发展而发展 五马街需要更新、更完善的行业,而各落户企业需要更新更高质量的产品,这样才不会失去市场竞争力。百货商店可适当增加,休闲服店可减少,国际知名品牌可适当增加,餐饮娱乐、休闲场所要增加。”这样才会接近其原先的商贸、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定位方向。当然可喜的是这一方面正在改善之中。2003年2月落户的“雪凡妮”,为五马街导入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行业连锁、西餐咖啡加女式服装二合为一。 (二)企业制度的创新与提高 民营企业作为五马街的主角,应该拥有更广阔的商业前景,然而消费者不难发现其实我们从中购买的商品品种,质量还有欠,价格却偏高。这和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企业应调节内部结构,优化组合,引进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生产率与质量,这样才是良性循环。入世后民企将面临更大挑战,特别是对于一些知名品牌,只有创新与提高企业制度才更有利于保持自己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商家的竞争力。 (三)增加外资企业,增强商业街的整体品质 好的外商的登陆可以打响商业街的知名度,并且与好的外资企业合作也不单是资金问题,更有利用价值的是随之而来的国际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温州民营企业是从无须的起步的,更需要这种经验的借鉴。近年来,政府加大交通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加之部分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交通发展迅速。入世又为我们同外商合作提供了机遇。能否把握,便成成败关键。 五马街商业历史发展阶段 五马街的商业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雏形(晋—清末民初),缓慢发展(1919—1937),低潮(1937—1949),复苏(1949—1978),及高速发展(1978—) 雏形 晋代,我国著名训古学家郭璞根据倚江、负山、通水和东亩、南市、西居、北埠的原则选址规划营建了温州古城——其中南市就是现今我市最具悠久商业文化传统的五马街区,是古城区内商业文化集结最为浓厚的地域。五街区,因东晋王羲之得名为五马坊。(注释:见《温州府志》:“王羲之山阳人,为永嘉太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立为五马坊。”)明朝时改名为五马街分五马直街与横街,横街东起解放南路,西至蝉街(如图),清朝时为方便通行改为泥石路面,并简称五马街。 由于温州历史上是个手工业城市,五马街也进行小商品贸易。特别是宋代,这儿还出现了机户(注释:机户:是宋代纺织业中的小型作坊或机织家庭的专称。她们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并出卖纺织品。) ——全国最早的个体工商户,呈现一片昌盛景象。 清末民初,温州百货业主要集中在五马街、南北大街一带,有的商店已有一定规模。经营品种有洋面盆、热水瓶、胶鞋、力士鞋、洋伞、洋皂、胭脂、牙膏(粉)等。一些较著名的店铺也开始在五马街登陆,如金三益绸布店,建于清咸丰九年(公无1859年),老香山中药店,建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五味和副食品商场,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五马街的宁台旅馆是温州最早用电的地方,其于1914年三月初一开张,开张之日从门口至室内临时装设电灯200盏。但此时商业情况是时兴时衰。 缓慢发展 五四后,温州民族资产阶级兴起,随着温州工商业的短暂发展,五马街已成为温州商业最为繁华的街区,温州地方土绅杨雨农从上海归来后即邀集徐之刚(四明银行),杨直钦(五味和)等人士发起创办电话,成立了“东瓯电话公司”,五味和商店是全市最先报装电话的客户,当时手摇式的电话招徕了许多好奇温州人,但那时上海,宁波早已有电话与外间相通了。 1931年,五马街被修为石板路面,修建被烧平房。之后,第一家意大利餐馆在五马街开张,后改名为华大利餐馆。1932年,中央大戏院在五马街落户,成为当时最具都市戏院气派的建筑。1933年,温州首富许漱玉开办了云章博瓯万物联合大市场,即云博商场(现为温州第一百货公司)。其规模之大,在温、台、处商界中首屈一指。同年,温州中国国货公司(现今为中百商场)也在五马街开业了。五马街云博百货商场和温州中国国货公司,都具有综合性经营特点,带有现代商场色彩。1934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五马街改称为“中山路”,并由原来的6米拓宽至12米。 温州经济进入缓慢发展时期。 低潮 1937年,抗战爆发。初期,中国海大部分港口相继沦陷,温州是东南沿海唯一没有沦陷的港口,于是内地客商云集,市区大小商店达3500多家,百货批发号20余家。五马街也兴盛一时。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