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这个几乎男装“独占鳌头”的地方,女装的声音并不够响亮。对于这点,温州市服装商会女装分会会长蒋海亦毫无讳言。不过,他有信心,温州女装有20多年的积淀,将来一定会在男装的“包围”中撕开一道口子,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图景。
据记者了解,女装企业共有500多家,去年产值达到150多亿元,在全国各地拥有超过1万的销售终端,其中品牌专卖店(专柜)有5000多家。
女装在男装带动下发展
“温州女装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起步了,但是其后期发展还是受益于男装。不得不承认,男装对推动温州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功不可没。”浙江雪歌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志勇对记者说道。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带动下,天性敏锐、具备经商头脑的温州人把握住先机,开出大量家庭式服装生产作坊,用今天颇为时髦的话语概括,这种形式叫做“前店后厂”,主要进行来料加工,温州形成了初级的服装产业格局。其中,女装生产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那个时候,从事女装生产的温州人在第一时间把捕捉到的流行信息反馈到女装生产中,快速大量生产出来,并以物美价廉的特点在市场上抢占先机,迈出女装发展的第一步。
温州迪奈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建秋就是在80年代中期开始涉足服装行业,开始来料加工。“当时的生意非常火爆,来拿货的人都要排队。”丁建秋如今谈到当时生意的火爆程度,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据温州市服装商会女装分会会长蒋海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妙果寺附近形成了一个服装市场,经营女装为主。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妙果寺服装市场迅速崛起为浙南著名的服装专业批发市场。“当时,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深圳的服装商人都到妙果寺拿货,甚至还有来自苏联的商人,妙果寺一时风光无限。”
据蒋海介绍,上世纪80、90年代,温州服装业格局泾渭分明,主要有三块:妙果寺主营女装;清明桥主要做男西装;信河街主要进行代理业务,比如彪马、耐克等品牌。总的来说,那个时候女装的发展势头强于男装。
如果沿着这样的轨迹一直发展下去,或许温州女装早能在中国服装版图上占一席之地。进入90年代后,一批温州男装快速崛起,打破了女装一度领先的格局。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表示:“男西装企业容易形成规模,再加上大机器设备运用,成批量大生产容易做起来。同时,上世纪90年代,全中国形成了一个男装消费的大市场,造就了男装市场的繁荣。市场的特殊环境使温州男装很快发展起来了,风头渐渐盖过女装。”
另据蒋海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的男装企业里有一批从国外归来的人才,他们最早将先进的理念和设备带入男装企业,助推了温州男装业的快速发展。
后来诸如美特斯·邦威、森马等一批休闲服企业后来居上,并且逐渐成长为温州服装行业的“巨头”。男装与休闲装的夹击,温州女装优势被掩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红火的妙果寺服装市场逐渐衰落,直至今天了无声息。至于妙果寺为何衰落,从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可窥见其一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妙果寺到杭州,一共有16个关卡,注定了妙果寺最终衰弱。”
如今,温州没有一个专业的服装批发市场。
妙果寺的衰落,导致了当时一大批女装企业的陨落。对此,蒋海感叹道:“初期的妙果寺女装批发市场,奠定了温州女装起步的基础,但是后来没能延续,非常可惜。”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温州女装业出现了另外一种趋势——“量身订做”兴起并流行起来,温州人叫做“订衫”。现在的婉甸、雪歌、迪奈尔、风笛等温州优秀女装企业均由当时的“订衫”起步。
据蒋海介绍,雪歌是温州第一个推出品牌运作的女装企业,后来一大批女装企业陆续跟上。自此,温州女装脱离了家庭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逐渐走上品牌的道路。{page_break}
遭遇发展瓶颈
作为温州市服装商会女装分会会长,蒋海并不介意外界拿温州女装与杭州女装、深圳女装比较。“有比较才有进步,我们才也能看见与他们的差距。”蒋海笑道。
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认为,经历了2003年前后的调整期,温州的女装开始逐渐进入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但是在国内女装市场上仍然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女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特别是近年来整个服装行业都遭遇到的发展瓶颈问题,比如人力、资金、土地等因素。
说到人力,接受采访的企业家普遍感到头痛,一致认为温州女装业不仅人才缺乏,而且招工也比较困难。温州索玛服饰有限公司总裁林绍东向记者表示,近年来该公司除了原材料成本上涨外,工人工资也一涨再涨。“‘索玛’普工的工资2000多,样衣工工资平均在3600左右。即使这样的工资,还是感觉招工不易,现在有的企业陷入有钱也招不到工人的境地。”林绍东很无奈地说道。
温州迪奈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建秋当年是“裁缝”出身,后来成为温州知名女装设计师。她认为,目前温州女装企业缺乏好的设计人才。“以迪奈尔为例,虽然我们从台湾请来设计总监,但还是感觉设计这方面的力度不够。”
企业家们还觉得目前温州女装产业氛围对于人才吸引力不大。由于温州男装、休闲装企业一马当先,在国内相关产业领域都赫赫有名,男装和休闲装企业的平台、管理水平、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吸引力高于女装企业,这造成相应的人才“转移”到男装和休闲服企业。
在人才方面,郑晨爱认为有有效解决的办法。“其实,企业不需要相关人才常年驻扎在温州,企业可以发挥与人才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起双方有效的、诚信的合作机制。比如,企业可以聘请一个外地的咨询管理团队,当企业有需要的时候,让对方的咨询师等人才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和指导。这种外聘不仅可缓解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同时还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
温州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中小企业居多。因此,资金不仅对于温州女装企业,而且对于温州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再加上今年国家为了抑制通胀,实施货币紧缩政策,众多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吃紧。因此,一些女装企业将精力转而投向金融投资等其他非实体经济领域,以撑大企业获利的空间。由于大量的产业资金被抽离投入其他行业,使得企业用于转型提升所需的品牌建设、产品研发设计等需求量较大的资金不足,产品品牌号召力有弱化趋势,错过一轮最佳发展时机。
温州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其地少人多的状况成为温州人外出谋生的选择。而在经济、产业发展迅猛的今天,“地少”成为企业发展无法摆脱的瓶颈。
林绍东说,“索玛”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土地紧缺让他很痛苦。无奈,他只有考虑到中西部买或租厂房。“今年正月刚过,我就跑到外地去考察。现在,江西、重庆、成都、安徽等地都在我考虑范围内。”也正因为土地的限制,让温州一些女装企业家曾经希望建造“女装工业园”的心愿只能是美丽的梦想。郑晨爱无奈地说,温州不会发展所谓的服装产业园,“因为土地资源实在太有限了。”
除此之外,蒋海还认为,温州女装在以往的发展中,太过于注重产品本身,忽视了将品牌运作、营销活动与产品设计平级拉近,这样温州女装品牌才会快速成长起来。
再造温州女装优势突围
事实上,如今国内优秀女装品牌中不乏温州人的“杰作”。比如,欧时力、秋水伊人都是温州人创建的。“温州当地很多女装企业错过了7、8年前发展的黄金时期,后来各种要素成本一直往上走,再发展难度就较大了。但近年来在服装商会和政府支持下,温州女装又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浙江雪歌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志勇说。
据了解,2011年新年伊始,温州女装开始了内外兼修、齐头并进”的行业发展策略。2月19日—22日,女装分会进行了内部摸底,女装分会在会长蒋海带领下,3天走访了17家女装企业。后来,女装分会开展“向男装学习”活动,3月中旬,女装分会组织30家企业,走访了奥奔妮、乔顿、百先得、法派等代表性男装企业,向在同样生存环境下成长的兄弟企业学习。3月末,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牵线,女装分会组织20余家企业与参加CHIC2011的法国女装企业进行对接,寻求合作可能。温州女装界人士一致认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女装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抱团发展是很好的选择。据了解,2007年,婉甸、风笛、索玛、迪奈尔、飘蕾等15家温州女装企业联合出击,一起出征了第7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并成功举办了一场名为“温州印象”的温州女装联合时装秀。温州女装的联合出击,成为第7届深圳服交会上的一大亮点。自此,温州女装开始对外以“合纵连横”的方式亮出自己。{page_break}
今年的7月7日—10日,在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的帮助下,婉甸、雪歌、风笛、迪奈尔等14家温州女装企业又组团来到澳门,深入到澳门大运河购物中心、新八佰伴、新马路商业街等各大商圈考察。对此,蒋海表示,“到澳门开店,并不仅仅把温州女装卖给澳门人。每年,澳门有大量的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内地游客比例也很大。如果能把澳门的店开好,对于提高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其效果要比出两三百万元的广告费好得多。”
观察温州女装企业,不难发现,他们目前的终端是以代理加盟为主,主要以专卖店的形式开店,进商场的品牌很少。据记者了解,温州女装在国内一、二线城市主流商圈发展的较少,但是在三、四线城市覆盖率较高,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走了一条与深圳女装发展迥异的路。
据说1999年之前,温州女装的代理商都排队等着加盟。不过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一大批代理商的观念与品牌理念脱节,跟不上品牌发展脚步,损害了品牌形象。因此,温州女装终端亟待梳理。近年来,一些温州女装品牌开始逐渐减少代理加盟业务,并且扩大直营店比例。
浙江风笛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瓯表示,该公司从去年开始用一年的时间来改进终端运营。“风笛如今所有省代全部改成公司化运营模式,让那些将店开在批发市场的代理商全部撤离,必须搬进写字楼,终端形象不好对品牌是致命打击。另外,品牌企业售后服务体系也非常重要。如果温州女装都能在这两个方面有所作为,对提升温州女装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会有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郑晨爱表示,温州女装甚至温州整个服装业未来应该走订制的道路,不能再以跑量的方式发展。郑晨爱认为,如今国内服装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根本原因在于不是订制消费,而是成衣生产、成衣消费。“成衣主张中庸,抹杀了个性。订制能充分体现个性、服务和附加值,并且可以防止成衣中跑量后的市场积压现象。当然,有一些服装不适宜订制,比如夹克。目前,其实国内订制市场规模已经不小了,红领、南山等企业都有订制服务,温州的报喜鸟集团一年也有7000多万的订制。”
对 话
借温州服装业整体优势促女装发展
郑晨爱,作为温州服装商会会长,自2006年开始“执掌”温州服装商会直到现在。其间,在他“策划”下,温州名品名购计划、温州服装企业高调亮相香港时装节、名品进名店对接会等行业活动,将温州服装行业提升到新的发展高度。
前不久,本报记者南下温州,就温州女装业及温州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今后的走向等问题,独家专访了郑晨爱,一幅温州服装行业发展图画逐渐变得丰满和立体起来。
记者:提到温州服装业,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男装,对女装反而没有特别的印象。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郑晨爱:实际上,温州女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时间比男装还要稍早一些。90年代初期的温州女装发展不错,那个时候的妙果寺(当时温州一个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里几乎卖的都是女装。后来,温州男西装开始逐渐发展,后来还形成了男装带动女装发展的趋势。
2003年前后,温州的服装企业,无论男装还是女装企业,都处于一个调整期。
记者:您觉得目前温州女装的发展状况如何?
郑晨爱:温州女装起步早,基础还是不错,不过缺乏市场培育,以及文化创造。事实上,就全国女装业而言,现在各地的博览会以及时装周,我认为真正关心消费市场的不多,真正面对消费市场大的活动,去引导消费这样的活动没有。
业内有个怪现象:设计师开发出新产品,企业然后开订货会,代理商过来挑选款式订货,数量不一,拿回去卖。代理商后来跟企业反馈售卖情况。实际上在服装里面,消费者是小学生,代理商是初中生,设计师才是高中生。现在变成了高中生的作品,初中生点评,小学生打分。这种倒挂的现象极不正常,造成了企业货品的积压。
巴黎、米兰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有穿着文化和成熟的消费市场,从而才有真正的趋势发布会,才被叫做服装强国。衣服做得多做得漂亮,但是没有良好的穿着文化,永远只是服装生产大国,不可能成为服装强国。唐装如果是鼓励结婚时穿得服装,肯定会百年不衰;但如果把唐装变成时尚那就错了,唐装应该是文化,而不是一种时尚。
记者:目前,从整个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来看,在用工、成本等方面都遭遇到了瓶颈。温州服装行业相关情况如何?
郑晨爱:招工难、原料和用工成本大幅度涨、资源紧缺、人才缺乏等问题,在整个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的情况都差不多,而这也是现在国内服装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温州对于这些问题并不害怕,再说有的问题在以后发展中可以克服。社会在发展,劳动力等成本必然要涨。
在某种程度上,成本上涨等问题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有压力才有发展的动力。温州服装行业的转型提升在2006年底就提出来了。
记者:那么,温州服装产业在转型升级方面是如何做的?
郑晨爱:针对行业转型升级,温州服装商会提出了“四化”措施:即生产制造精品化、企业发展联合化、产业转型提升商贸化和品牌拓展专营化。
另外,温州服装商会还提出了“6”的概念,即“3”个转型和“3”个提升。“3”个转型指的是,从OEM向ODM转变、从生产加工型向商贸型转变、从产量型向价值型转变。
“3”个提升,第一是技术提升,企业除了设备、技术改造,还要加强产品研发。第二是管理提升,这涉及到效率管理和品质管理问题。第三是价值提升,这关系到企业能否做持续投入、能否应对成本上涨的问题。中国服装企业经历了市场的历练、淘汰,走出来的都会是具备相当竞争优势的企业。{page_break}
记者:近段时间,媒体报道温州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倒闭的不少。而温州服装业中小企业居多,他们这方面情况如何?
郑晨爱:企业倒闭是很市场很正常的自然淘汰,市场遵循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
目前,温州中小服装企业融资渠道正在进一步拓宽,已经有多家商业银行先后与温州商会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联保及一系列的特色服务。目前,已有一部分企业受益,拿到了急需的周转资金。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温州服装行业目前遭遇到的一些困难。那么,该行业的优势是什么?
郑晨爱:温州服装业有其优势。首先,在制造方面,温州在的制造能力不差,很多国际大牌都到温州贴牌生产,温州服装具备相当的精品制造能力。有人看不起贴牌,实际上,品牌有几类,比如制造品,设计师品牌等,只要在产业链上某个环节做好,都可叫品牌。
其次,温州服装产业集聚优势较明显。比如,目前,温州中国驰名商标有16个;中国名牌9个;国家免检产品17个;中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11家;拥有3家上市服装企业。
记者:您认为怎样扩大温州女装业的影响?
郑晨爱:我不否认,跟杭州女装、深圳女装相比,温州女装是弱一些,在国内的“发声”不多。不仅温州女装产业,整个温州服装行业目前都没有一个服装的专业市场,没有一条像样的服装街道(五马街才不到300米),没有一个服装的节日。如果这些都没有,温州女装很难有自己的说法。
温州女装如果要在全国女装产业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大的动作和一定的时间,同时还要发挥温州服装业整体优势。在一线市场做出成绩是一种思路,在二三级市场做响也是一种思路。
服装商会准备和政府搭建五个平台,即搞好设计研发平台、开设订制一条街、创办一个展会、建设培训研修学校、打造融资平台。
别让辉煌埋葬在过去
艾枫
温州女装,曾辉煌过,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创期以“来料加工”的方式,跟深圳女装当初起家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合,都是替人家加工生产。
20多年后,世易时移,很多人认为今日的温州女装与深圳女装根本不在同一个发展层面上。其实,笔者认为这样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不公平。由于各个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环境、支持政策不同,以及自身的地缘特点,各产业发展势必有强有弱。正如,笔者认为不宜以温州男装与深圳男装作比较一样。
作为温州较早一批进入服装业的人而言,无论是蒋海、丁建秋,还是徐志勇抑或王建瓯,对于当年温州女装的辉煌一直记忆犹新,排队拿货的情形是当初温州女装的骄傲。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温州女装当年辉煌不复存在。如今,摆在温州女装面前更紧迫的是如何提升产业的问题。综观现在温州女装业,正如大多数企业家所说,至今还没有一个标杆型女装企业引领温州女装前进。
徐志勇说:“企业领头人很重要。目前,温州女装品牌超过500家,但没有航母级企业。”徐志勇希望女装能有像男装、休闲装那样的巨头来带动发展。林绍东说:“我很想前面有几家标杆型企业带着我‘跑’起来。”
不过大多数企业都相信,未来温州一定会出现一些领军的女装企业。这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再仔细观察温州的服装市场,确如郑晨爱所说,“现在温州没有一个服装专业市场。”要知道,当年温州以经营女装为主的妙果寺服装批发市场可是享誉国内,全国各地的服装商人都到此地拿货。该市场于1985年开业,其年成交总额曾一度达到10亿元。可惜,该市场最终落得衰败的下场。
事实上,专业市场对一个区域的服装产业(包括女装)有着极大的支撑作用。毕竟,服装产业需要多层次发展,既要有自建渠道做品牌的市场氛围,也要有做批发的专业市场,这样整个行业才能活跃起来。王建瓯说:“服装专业市场可以支撑很多小型企业的发展,服装业才有发展的后备梯队。”
温州人惯于做实事,不善于搞市场运作,先期太注重产品而忽略打造品牌文化。这可能是造就温州女装现状的又一原因。“一开始你就让温州人做衣服讲文化,还不如让他多做几件衣服合适。”一位企业家笑称。不过,现在温州女装企业家们都已经意识到品牌文化的重要性,开始狠下工夫。
温州人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有胆识,有勇气,不认命,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为了打拼背井离乡。因此,全国各地都不乏温州人身影。温州人在国内织就了一张极密的人脉网络。如果要问温州女装发展还有什么优势?那么,人脉的优势算是温州独一无二的,万不可弃之不用。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