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竞争已经不是时代趋势,贴牌加工更非未来发展的目标,中国服装业已经进入跨国时代。
一谈到“跨国企业”,人们想到的通常是“能源”、“电信”、“家电”、“IT”等,而说到“服装”,似乎不在一般的考量之列。例如《中国企业家》公布的《2011年度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榜》,上榜的服装类企业只有哈杉鞋业和好孩子,仅占4%的份额。
其实,从若干年前开始,中国服装企业就开始了跨国运作,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雅戈尔、波司登、南山集团,通过并购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实现“借力打力”;杉杉的跨国之道,先是运作国际品牌,然后通过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伊藤忠合作实现自己跨国经营目标,也是一种“借力打力”;红豆通过在海外建立工业园,使得跨国之路更加务实,同时,路途也更加漫长;舒朗是通过在国外建立设计中心,把握最新的时尚脉搏;而名不见经传的哈杉鞋业,则通过自己的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最初的跨国之路,始于对于国外品牌的收购,影响最大的是两年前的“皮尔卡丹收购案”。对此,业内叫好者有之,“像皮尔卡丹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正是我国企业所缺少的。因此直接购买许可,拿来使用是一个捷径。”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吴大洋教授这样认为。
然而,更多理智的声音发出质疑,“收购品牌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真正的国际大牌不会卖给中国,阿玛尼这样的品牌是绝对不会被中国人收购走的。其次,上海中服收购皮尔卡丹不算什么大事,皮尔卡丹已经是外强中干,品牌价值和附加值都非常衰弱,已经成为腐朽、衰老的象征。
与其单纯收购一个洋品牌来拼杀原本已经白热化的国内市场,倒不如通过收购渠道进入全球市场,正如像雅戈尔所做的那样。
2007年11月6日,雅戈尔与美国KellwoodCompany及其全资子公司KellwoodAsiaLimited签订三方《股权购买协议》,收购其子公司新马公司100%股权,总计出资额1.2亿美元。
通过这一并购,雅戈尔将获得新马集团分布在斯里兰卡、菲律宾和中国广东、吉林、深圳等地的十四家生产基地,包括POLO、CalvinKlein在内的二十多个品牌的ODM加工业务,拥有Nautica、PerryEllis等五个授权许可品牌,以及一个具有数十年国际品牌管理和设计经验的优秀团队,一个通达包括美国数百家百货公司销售网点在内的销售渠道,一个保证这些货品顺畅流入这个百货公司的强大的各级物流系统。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