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胜童年贫寒训练艰苦 一双球鞋穿两年

来源:大连频道2007/12/6 0:00:00分类:
标签:足球鞋
00:00
热门跟帖
    李富胜是我的老乡,是大连人的骄傲。在足球城大连,他的名声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是富于胜利的英雄。我这一代人了解李富胜是从1981年中国队大胜科威特开始的。那时侯我在辽师大读书,家里还没有电视,那天晚上,我和爸爸坐在那台红灯牌收音机前,听的比赛直播。李富胜抱住了点球的那一刻我们在收音机前      也欢呼起来。也正是因为这场比赛,爸爸和妈妈一咬牙给我买了一台12寸的东芝黑白电视。可惜后来也很少看到中国足球的李富胜式的精彩了。    我大学毕业后到了大连日报工作,1984年,参与主持创办《棒棰岛周报》并兼任体育版编辑。那时报纸很畅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足球报道受球迷关注。这年年底,我们得知人民日报记者陈昭写了一本关于李富胜的长篇报告文学《足坛春秋》,并且收入辽宁人民出版社《通向冠军的道路》一书。这篇报告文学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最详细的介绍李富胜的文字,在此之前,我们的《棒棰岛周报》发表过孙友深的一个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第一门》,讲的是另一位大连籍国门许建平的故事。    当时在我这个地方小报编辑的心里,陈大记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说实话,我当时还没写过上万字的一篇稿子。怀着忐忑的心情,给陈打了一个长途电话,没想到他非常爽快就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且表达了对大连的喜爱之情。征得陈昭的同意,我们的报纸在出版社之前独家发表了陈昭的这篇报告文学,从1985年1月9日这期开始连载。陈昭的文字很细腻,看得出他当年的采访也很细。我在编辑部曾经多次以此文为例给记者讲采访深入的重要性。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写李富胜小时候家境贫寒苦练足球的那个经历。转眼23年过去,当我得知李富胜去世的消息后,找出了当年的报纸合订本,接受大连电视台孙克的采访。报纸已变黄,斯人乘鹤去,然而不死的精神却在字里行间鱼跃着。    在陈昭笔下,李富胜是一个买不起玩具的苦孩子,是一双球鞋穿两年的穷学生。而正是这样的艰难困苦,成就了一代球星。陈昭这样描写李富胜的童年:    李富胜的父亲是大连玻璃厂的一个工人,长年累月的劳作,使他得上了职业病——肺矽病。他的病休工资只有五十几元,母亲又是家庭妇女,家里还有一个老奶奶,十二口之家,平均每人不到五元钱的生活费。打从李富胜记事起,家里就很少吃细粮,同那个年代许多百姓一样,逢年过节的一顿饺子,是全家屈指可数的吃肉的日子。    1962年,李富胜的父亲去世。当时李富胜有三个哥哥姐姐辍学进厂当了徒工,妈妈也找了一个临时工。为了能够多挣一点钱,每天晚上妈妈回到家里,安顿好几个年龄小的孩子吃完饭以后,就又在灶边忙开了,帮助左邻右舍摊煎饼,贴补点家用。李富胜非常懂事,经常提早做完作业,帮助妈妈把摊好的煎饼挨家挨户给送出去。有时活不多,他就到菜店拾些人家丢弃的白菜帮子,拿回家后,帮妈妈洗干净腌成酸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富胜初谙人事的时候起,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苦,反过来讲,这种生活磨炼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    记得有人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然而,这位可爱的小天使与儿童时代的李富胜却是无缘.多少次,他站在百货商店的橱窗前,对着明亮的玻璃后面的五颜六色的各种玩具,在那里呆呆地发怔。买不起玩具,但是小富胜也寻求到另外的乐趣----踢足球。一个足球要十几元钱,这对李富胜家来讲,是个大得不得了的天文数字。但穷自有穷办法。有一天,富胜不知从哪里拣来个人家扔下的破皮球,他如获至宝,把家里的破布烂棉絮统统塞了进去。这就是他踢的第一只足球。    有了球,要有球鞋。后来,妈妈节衣缩食为富胜买了一双力士鞋,平常他舍不得穿,只有和其他球队比赛时才拿出来穿一下。这双鞋,他整整穿了两年。有时妈妈逼他穿上球鞋上学去,可一到操场上,他就把鞋脱下来,光着脚踢球。有一次妈妈看见富胜光着脚回来,以为他把鞋弄丢了,十分生气地问道:“你的鞋呢?弄到哪里去了?!”富胜小心地从书包里拿出旧报纸包着的球鞋,委屈地说:“在这儿呢。”妈妈拉着富胜的手,让他坐到床上,捧起他赤裸的双脚一看,不禁惊呆了:脚后跟裂着长长的一道血口,脚背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一个大拇指的指甲盖被掀去了半边。妈妈把这双伤痕累累的小脚放到自己的胸前,大颗大颗的泪珠滚下来,滴洒在它们上面。站在一边稍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也忍不住背过去抽泣起来。    富胜在大连民乐小学从一年级读到毕业,一直是班级体育委员和少先队中队长。他不但球踢得好,各门功课的成绩也不错。此外,他最大的一个长处就是乐于帮助别人,为集体做好事。教室的桌椅板凳坏了,他利用休息时间给修理好,学校厕所堵了,他就找了几个同学悄悄给挖干净。即使后来到了国家队,成了著名球星之后,富胜每次探亲回家,也都不闲着,左邻右舍的活他都帮助做,年迈的妈妈看到这一切时,欣慰的说:“富胜出去了十年,孩子没变,我高兴。”    1965年底,辽宁省少年队选中了李富胜,就在小富胜对未来充满幸福的憧憬的时候,铺天盖地的狂飙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无奈,他中学毕业进了工厂,闲暇有时也和二哥打打篮球。二哥见富胜反应灵敏,弹跳力好,便开玩笑说:“我看你当守门员比前锋更合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从此,他就缠着二哥要练扑救球。李富胜开始了守门生涯。    为了抱住希望实现梦想,李富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痛下决心练习扑救点球,有一次扑球,他手指戳在地上脱臼,痛得他万箭钻心,他硬是咬着牙自己给扳过来,继续训练。他右臂受过伤,肘关节积水,但是他让大夫抽抽水后接着练习,一堂大运动课下来,往往要掉七八斤肉。遇上刮风下雨天,浑身上下滚得就像个“泥猴”,有人开玩笑的对他说:“看你这样子,连对象都找不到。”    李富胜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之果。他以精湛高超的球技,在一系列国内外重大比赛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叙利亚,他连续九次扑球,使我队门前转危为安,被当地报刊称为“吸铁石”;在与拥有数名世界超级球星的美国宇宙队的角逐中,面对对方叠瓦式的强攻和连珠炮般的劲射,他时而鱼跃扑救,时而飞身出拳,高水平地挡住了对方十五次射门,球王贝利不禁赞扬说:“我踢球走了世界许多国家……我踢的球一般都是守门员不太容易接住的,没想到中国守门员能够经受住考验。”    1983年春节前夕,富胜的妈妈离开了人世,她的心爱的小儿子,此时却在昆明紧张的冬训。    十几年过去,本世纪初,我和陈昭同为中国足协的新闻委员会常委,在北京第一次见面。我说:“你是我十几年前未谋面的老师啊!”他却谦逊地说:“你十几年前就是我的编辑老师了啊!”而且,他向大昭、老毕这些前辈介绍我的时候,都特意讲述我当年给他编稿的事。我记得我还和他提起过稿费的事,当时每次连载给了他30元钱,这已经在80年代是报社领导特批的高酬了。我和李富胜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1年夏天,那时,他是八一体工大队的大队长。因为八一振邦队和大连实德队的比赛,他来大连和媒体朋友聚会了一次。那天,我还和他谈到陈昭写的稿子,他说他很感谢家乡的报纸一直很关注支持他。他让我找机会约陈昭一起坐坐,喝点小酒,叙叙旧情。可惜忙忙碌碌又是五六年过去了,我们的约会却已是天上人间了。李富胜受重伤的事情,家乡大连报纸一直没有报道。上个月中旬,《北方体育报》披露了有关新闻并大版面回顾了他当年的资料。李富胜的二哥特地打电话给我,说他心里很难受,二哥今年70岁了,他比富胜大15 岁,兄长为父,他们感情非常的深。富胜卧床昏迷,二哥老泪纵横。他真希望富胜能像从前练球时倒地而起那样从病床上爬起来。可是他在医院躺了75天之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今天中午,我给李富胜的侄子也是二哥的儿子李彭打电话表示哀悼。他说,李富胜的女儿正从国外往回赶,北京方面将举行追悼仪式。迟尚斌、黄向东等老队友将赴京参加。在大连,李彭在他所在的崇得商贸有限公司(民主广场)搭建了一个小型灵堂,许多家乡球迷闻讯前来表达悼念之情。    李富胜走了,他留给人们最难忘的是他那精彩的瞬间和经典的动作。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他永远不死的精神。艰苦和奋斗,才能成就一个人的成功。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