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企业参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种有益尝试,企业可以提供文化产销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鲁锦,同时还可以开拓市场,让更多的人购买鲁锦,让它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总之这一上千年的文化遗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11月30日,在谈到如何传承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锦时,嘉祥县文广新局文化科科长梁海涛说。
鲁锦是鲁西南地区民间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它是将色彩鲜艳的棉线按照设计好的经纬,织成带有各类图案的土布,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以22种颜色为基本色线,可以勾勒出1900多种图案。从春秋时代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一系列的发掘复原,鲁锦艺术表现力得以丰富和提高,现已成为名扬中外的民间手工艺特产。2008年,鲁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也更加认识到“鲁锦不只是一块布,更是一种文化”,但鲁锦的传承之路走的并不顺畅。尤其是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已经鲜有人织布了,昔日忙碌的织布机也都被遗忘在屋内一隅,懂得织布手艺的人也实属凤毛麟角,“没人学织布”成了鲁锦文化传承的最棘手问题,政府、民间等各方也都在苦思冥想,努力为鲁锦的传承找寻出路。
为感受鲁锦及其织造工艺的魅力,笔者来到嘉祥县仲山乡南高庄村,找到了69岁的赵芳云。梁海涛介绍,赵芳云不仅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而且是鲁锦织造技艺唯一传承人,去年,嘉祥古精纺鲁锦有限公司聘请赵芳云担任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和技艺指导老师。“正因为高超的鲁锦织造技艺,老人家在今年2月份被评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不仅能织出“上花轿”、“喜字锦”、“孔雀开屏”等数百种纹样,还能将“国泰民安”、“平安祥和”等汉字织进布面。
赵芳云说:“过去的农村,小女孩都是七八岁摸着纺车就防线,十五六岁摸着织布机就织布。”1958年,16岁的赵芳云跟母亲学会了织布,不久后就开始学习织各种花样。有一次,她看到邻村一位妇女织出了一种红白线相间花朵图案的鲁锦煞是好看,“我心心念念的想学,跑了四五里地上门讨教,回来就织了一条。”赵芳云说。
几十年的织布经验让赵芳云的织锦技艺愈加高超,名气也越来越大,十里八村的都来向她讨教。赵芳云说,来这里跟她学的都是40岁以上的妇女,年纪再小的就没有了。梁海涛解释道:“‘老土布’已不是生存必需品,不用动手织也能从市面上买到,所以能织布、会织布的越来越少。”另外,纯手工制作鲁锦费时费力,成本很高,即使拿到市场上也是亏本出售。“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学习织布,鲁锦手工技艺传承是个大问题。”梁海涛说。
嘉祥古精纺鲁锦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召说:“赵芳云拥有最传统、原滋原味的鲁锦手工技艺,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不能失传。作为鲁锦经销商要为这项技艺的传承创造条件,这不仅能保留中华文化,还能转化为经济价值。”近年来,嘉祥县十分注重鲁锦的传承和发展,成立了鲁锦开发总公司,兴办了鲁锦合资企业。截至今年上半年,辖区内鲁锦织造企业达10家,发展织机上万台,织车13万架,织锦工人10万余人,年产鲁锦近1000万丈。“除了文化价值外,鲁锦产品本身天然环保、无辐射,穿在身上非常舒服,国内外市场都很认!”目前,嘉祥县的鲁锦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梁海涛说:“穿在身上的是鲁锦,带出去的却是鲁锦文化,鲁锦消费者本身就是这个文化品牌的活字招牌。”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