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三乱象:承诺存款返佣全打水漂

来源:信息时报2012/3/20 17:03:00分类:
17:03
热门跟帖

  乱象1:避谈理财产品的风险


  曾在深圳从事外贸行业的邢先生,2006年11月份左右,在一家外资银行客服人员的介绍下,他将家庭的主要资产(不包括房产)4.5万美元购买了该银行一款QDII产品;同样曾在深圳从事外贸行业的易先生也于2007年6月底投入2万美元,买入了这款产品。当时,银行表示按2007年的市场行情,预计收益率可达40%~50%。然而没想到的是,他们的亏损却超过七成。


  对此,邢先生和易先生表示,如果事先银行做好了风险提示工作,他们购买了相关产品出现亏损,那只能自己认赔,但是销售时工作人员巧舌如簧,屏蔽一切负面信息,发生问题时便避而不见,这样的态度,让他们难以容忍。


  乱象2:承诺存款返佣打水漂


  日前,上海几十市民联名向某知名网站投诉称,2011年7月,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普陀支行客户经理吴先生在进行营销活动时,承诺办卡存款就可给0.1%的奖励,并宣称他本人就是平安银行这个奖励政策的制定者,希望上述网友多介绍有钱人到平安银行开户并挂到他的名下。吴先生还承诺,开户存款次月25日就可拿到奖金,除了享受这个奖励政策外,他还会对介绍人另行重奖。


  同时,吴先生还把平安银行开户存款奖励的内部文件用邮件方式发给他们作为证明,其邮件附件中“平安银行奖励方案”word文档中带有机密字样,末尾署名为“平安银行上海分行三方渠道”,并将自己地址等个人信息告诉上述市民作为保证,称拿不到钱可以到他家里要。


  于是,上述市民对此深信不疑,到8月底已有几十人参加了该奖励活动。然而,吴先生在骗得存款后立马翻脸,先找借口拖延不给奖励,再耍赖不给,最后索性连电话也不接了。无奈之下,上当市民联合向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投诉,但是对于投诉,吴先生态度强硬,表示“告到哪里都没有用。”近日,记者也致电平安银行普陀分行了解此事,不过,该行人士一听说是记者,便匆匆挂了电话。


  乱象3:投资范围不清不楚


  其实,平安银行的情况并非个例。日前,记者对广州市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调查时发现,银行理财产品还真是乱象丛生。其中,在深发展天河某支行网点,客户经理在向记者介绍一款预期年收益5%的理财产品后,当记者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资金流向什么渠道、买什么债券、投资比例如何分配时,该客户经理却称:“产品是组合投资,以前也推出过类似产品,都能达到预期收益。”对于如何保证本金的安全,该客户经理也表达的含混其词:“反正我们之前的产品都没有亏过钱。”


  记者发现,对于理财产品的风险,银行工作人员要么是不主动陈述,要么是含糊带过,只重点谈预期收益,而且基本都会强调“最高预期收益”。有意思的是,这种对当下风险避而不谈、转而强调产品过往业绩表现良好,基本成了银行工作人员在推荐理财产品时的惯用技巧。


  信息解码


  违规销售最高可罚50万


  对于上述市民的遭遇,一位曾在银行工作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市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多数是冲着银行安全的背景而去。但殊不知,有些银行理财产品不但不是“馅饼”,还可能是“陷阱”,其背后具体挂钩的是什么,多数持有人包括银行从业人员都不见得十分清楚,有的产品风险深不可测,特别是类似期货、黄金之类还带有杠杆放大功能,可能在短时间内便让投资人血本无归。


  该人士还表示,宣传单上的收益都是预期收益,与最终落入投资人口袋的钱完全是两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理财产品是不保本的,不但没有收益,甚至本金都有可能发生亏损。


  记者了解到,今年开始执行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如发现理财产品销售业务中存在“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与理财产品风险不匹配”等不当销售和误导销售行为,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异常销售的监控、记录、报告和处理制度。商业银行违规开展理财产品销售的,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违规开展理财产品销售造成客户或银行重大经济损失的,还可能被处以20万元至50万元的罚款。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