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钩针一团线,就是这个年近50、浑身散发着激情的刘一华创作了不计其数的手工作品的全部道具,从舞蹈老师到做舞台服装到最后一心一意地经营自己的工作室,刘一华经过了30个年头。也正是这30年让她从国内外的T台秀场上寻找到了灵感,从凡·高名作《向日葵》中捕捉到了灵性,从杨丽萍精美绝伦的舞蹈里提炼出花型设计的素材,从云南积木一样的建筑上截取色彩,甚至刘一华给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如今的刘一华,在位于重庆解放碑商业圈的聚融广场写字楼里,与自己的十几个工作室成员忙碌地挥舞着钩针,惬意地编织着一个叫做“缘线”的纯手工针织服装品牌。她爽朗地笑称:“手工织品区别于工业织品的最大特色就是有灵性。”
记者:开始做工作室经过怎样的过程?
刘一华:我从十几岁开始学习编织毛衣、线衣,上世纪90年代因为很偶然的机会,到重庆一家接受量身定制的店里去买毛线为自己织毛衣,就是这件作品让老板眼前一亮,他说我和你合作吧,你出样品我出毛线。就这样开始的合作,没想到我织的毛衣、围巾和一些装饰品很受顾客欢迎,我就想应该开创一个自己的品牌。
记者:从合作到自己创业做了不小的决定?
刘一华:我之前做过舞台服装的设计,这也是我敢于做这个决定的原因,尤其是我知道除了那些普通的毛衫,创意和创新的作品才是我的拿手绝活,所以我知道什么样的款式能受到欢迎,什么样的色彩配搭能有好的视觉效果。
记者:手工编织的技术难度似乎没那么大,你的作品很快面临拷贝?
刘一华:是的,尤其是在那个时候,大多数女性都把编织当成一种业余爱好的时候,一开始在重庆的大同路开店时,也有顾客来找我给她一些新的款式设计,然后她们会拿回家学着织,其实用传统钩针织出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高的技术难度,但是色彩配合和花型设计是别人学不走的,所以我也并不介意他们来请教这个花型是怎么钩出的,反而热心地和他们交流,就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客户上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自己对针法的创新与服装款式和色彩配合的突破。
记者:除了开设自己的门店还有一些怎样的尝试?
刘一华:2002年我来到北京发展,在三里屯开设了个性定制工作室,为演艺界人士手工编织服装,后来因为“非典”的原因搁浅。之后丝丽雅集团聘请我去任首席设计师,这个集团是一家专门生产纱线的企业,在一次大赛中看到我的作品,他们本来也有要开发自己品牌产品的意图,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合作。公司主要是面向欧美国家的客户,我在设计过程中发觉,那些具有浓郁中国传统风格的针织品特别受欢迎,于是萌生了要做自己的品牌的想法,因为我还是比较熟悉重庆的气候和生存环境,所以经过3年的设计师生涯后,2008年我选择了回到重庆做自己的品牌,开始了“缘线”的个性化定制。
记者:目前的产品类别是什么,针对哪些客户?
刘一华:产品主要集中在围巾、毛衫、创意装和家居系列用品,尤其是对针织礼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为手工作业非常耗时、反馈客人建议之后需要修改,所以目前针对的定制客人以重庆为主,辐射周边地区。另外,国外客户占很大的比例。
记者:你对注册品牌“缘线”的未来有怎样的期望?
刘一华:我还是专注在作品的设计和创作上,希望“缘线”能像在注册这个品牌的初衷那样,帮助喜爱手工编织的人创作更多的精品,我会将研发的各色花型与钩织技法教给更多的人,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保证产品的产量,另外也有几个企业看好我们的产品想要投资经营,经营这块我会交给懂的人来做。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