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鞋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来源:南方日报2008/3/3 0:00:00分类:
标签:东莞制鞋
00:00
热门跟帖
    岁末年初,发端于制造业重地东莞的企业外迁、关闭舆论,像寒风一样迅速扩散。在这股“寒流”吹袭之下,珠三角的发展前景如何再度成为了国内外的热点话题。尤其是日前美国《华尔街日报》关于数千珠三角工厂今年将倒闭的新闻,再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不可否认,在人民币升值、环境要求提高、生产成本日益上涨等多重因素的挤迫下,珠三角企业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并出现了外迁的现象,但事实是否有如此严峻?到底有多少企业外迁?这些企业是“连根拔起”彻底迁出广东,还是以扩张性外迁重新布局生产环节?广东如何顺势而为,引导产业升级,最终实现腾笼换鸟的目标?      在人们不断担心营商成本的持续增高导致越来越多企业和外资远离珠三角时,统计数据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珠三角去年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增长的同时,外资结构也不断优化,大项目数量明显增加,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显著增长。      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两成多      据统计,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1.2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2.9%,增长18.0%,增幅比全国高4.4个百分点;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506个,合同外资额339.38亿美元,分别增长12.5%和38.1%。其中粤北、粤东、粤西合同外资金额的比重分别只占19.67亿美元、10.49亿美元和9.81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10.76亿美元、5.30亿美元和3.32亿美元。      制鞋业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东莞市经贸局副局长罗斌说,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招工逐渐困难,加上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等因素,中小企业逐渐面临压力。      据中国最大的女鞋出口制造商华坚集团总裁、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张华荣介绍,2007年该集团将订单价格上调了3%,利润却下降了5%。东莞名家具俱乐部执行秘书长王猎说,2006年5月,板材开始涨价,到当年8月,涨幅累计达到50%左右。      相比之下,内地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则存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在《亚洲鞋业》最新的一期杂志中,江西赣州做了大篇幅的广告,以较低的厂房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寻找客户资源。据介绍,赣州的劳动力成本比东莞低10%以上,赣州华坚员工的平均工资也比东莞华坚员工的工资少200元左右。而东莞一家鞋厂迁到湖南郴州后,工人的平均工资比东莞低50至100元,当地的厂房租金水平也仅相当于东莞的三分之一。      不过李鹏坚信,东莞的鞋企尤其是规模大的鞋企不会因此而迁移,例如华坚。华坚是一家拥有上万名员工的大鞋厂,2002年1月,华坚在江西赣州成立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近亿美元。两年后,华坚又在劳动力更便宜的越南建起了两条制鞋生产线。近年来,关于华坚外迁的传闻没有平息,不过华坚鞋业总公司的招聘主管谢永红说这绝不可能。2月20日上午,谢永红坐在后街劳务大市场的招聘台前招工。他说,公司近期将在南城石鼓开设大龙分厂,需要招聘3000名工人,目前已经招到了1000多人。      张华荣说,虽然越南的平均劳工成本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三,但产业配套不方便,华坚越南工厂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配件都得从东莞运过去。      张华荣的话引起了共鸣。在李鹏看来,东莞的制鞋业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很方便,这是东莞最大的优势。在东莞开鞋厂,用不了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设备、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准备工作,中低端的原材料100%可以在厚街买到。近年来,越南、印度、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制鞋业发展很快,当地的人工成本目前可能比中国低一些,但综合成本不会低很多。      据黄春明介绍,目前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有100多家会员单位,包括华坚集团华宝鞋业有限公司、东莞市跨日鞋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尽管有很多地方对这些企业“暗送秋波”,但是还没有哪家企业接下“绣球”。另一个事实是,去年7月,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组织20多家会员单位到江西赣州等地投资考察。尽管赣州的环境和劳动力成本颇具吸引力,但会员单位并没有表露出浓厚的兴趣。      就在外界传出鞋企迁离东莞的时候,美国吉姆拉公司却把工厂从浙江台州搬到了东莞。该公司总裁Mr.Jim violi说,东莞将一直作为鞋业的中心,这是公司选择东莞的原因,许多大型城市都关注服务业和高科技的制造,但是只有东莞是最适合鞋业发展的城市。      罗斌说,从东莞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产业结构、特殊的行政架构所构成的综合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来看,“在未来一个很长时期,东莞对相当一部分产业还有相当的吸引集聚能力”。      企业大量外迁言过其实      张小姐是湖北某地招商部门的负责人,经常来东莞招商。当她听说类似的消息后,便委托在东莞的朋友搜集想转移的企业资料,希望将这些企业吸引到当地办厂。不过十多天过去了,她还没有找到一家打算搬迁的企业。      对于东莞企业大量外迁尤其是台企外迁的说法,东莞市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言过其实,外界只看到企业倒闭或外迁的绝对数量,但如果放到东莞拥有数万家企业的背景下,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袁志坚说,企业外迁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三四年前就已出现,既有主动转移的,也有被动转移的。企业落户何处是市场行为,目前还没有看到企业大规模转移的迹象,外界所提到的外迁数据其实是近年来的累计数,有的甚至把关闭的企业也列入其中。      李鹏一再强调,珠三角部分鞋厂并不是内迁而是内扩,如东莞的华坚、裕元等制鞋企业,虽然在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新建了庞大的生产基地,但并未因此缩小在东莞的规模。内扩是因为东莞的发展空间已经到了极限,加上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都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以及需求量的增加。同时,制鞋企业并没有大规模转移到国外的迹象,全国也只有100多家鞋厂转战东南亚市场。      张汉文是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东莞台商协会荣誉会长。1991年,当东城大井头还是一片小山包时,他在这里办起了富华鞋业有限公司。当时,富华只是一个拥有一条生产线、200多名员工和月产量2万只鞋的小厂,而如今,富华的生产线已经扩大到7条,有员工2000多人,月产量15万只。张汉文说,看着一个个厂区建起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他这么多年生活在东莞,在这里交了不少朋友,住在东莞比在台湾还亲切,他绝对舍不得迁离东莞。而徐福记集团从1999年开始扩大大陆市场,目前已成为一个在大陆消费市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企业,并将总部设在了东莞。      厚街溪头村一台资电子厂在厚街和长安设有工厂,前几年还在江苏昆山开设了分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要慢慢放弃东莞市场,我们没有想过离开东莞。”在他看来,长三角在灵活性、产业配套齐全以及物流上不如东莞。公司的策略是把东莞变成分工中心,把供给国内大企业的订单生产放在昆山,把外贸订单固定在东莞生产。      台湾制鞋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林昭杰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台湾成本的大幅提升,不少鞋企都迁移到了东莞,但这一现象不会发生在东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内地有着极大的消费市场,现在很多台商都在积极做内销。他说,产业的转移不是整体转移,而是某些环节的转移。就像意大利的鞋业一样,几乎所有产品都是在意大利设计和开发,但却在其他国家进行生产。      专家意见      现在说“产业空心化”为时过早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资源经济研究所所长袁易明      企业外迁是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珠三角经济发展最先面临资源紧缺条件的束缚,只能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工业产业链上附加值更高的环节。      因为转型过程中出现企业外迁现象,就说“产业空心化”为时过早。“产业空心化”概念是从日本、香港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引申出来的,其标志是产业被架空,制造业占据GDP的比重非常低,占据的比重下降速度快,目前珠三角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但是,也要对企业外迁现象高度重视。如果珠三角转移出去的企业比较多,肯定会造成工业经济的下滑,因此,产业结构不宜调整得太快。企业外迁,政府主管部门要做的不可能是强行挽留企业,目前应该关注的是,企业迁到哪里去了?珠三角城市之间能否形成互动,引导企业有序搬迁到珠三角产业升级的辐射之地;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迁走之后留下来的空间该如何有效利用,如何加快高端环节的招商引资。      抓住支柱产业寻求上升空间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燕     从珠三角多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企业外迁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珠三角经济质量结构调整的一个过程。对于珠三角部分企业外迁,应该用更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从区域经济增量上来讲,珠三角近几年的经济总量和各项经济指标都呈现出稳步发展的状态,这说明,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产业空心化”的观点有过于渲染“悲情”之嫌。      珠三角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实一直注意在消长平衡上度的把握。如从1992年的股市风波以后,深圳一直没有被边缘化,就是因为一直有强大优势的自主产业在支持,而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必须抓住支柱产业,来寻找上升空间,以支柱产业为核心,保证产业链上下游的完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