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基本概念

来源:本网2012/5/26 15:44:00分类:
15:44
热门跟帖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及生产物资生活本身。”由此可见,衣服的起源是很早的,早到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程度。关于服饰的起源,追其原因,观点较多,但从马克思的话中不难看出,其根本原因,是出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求,即衣服的实用性。



皇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


  在我国传说时代,就已经创造了衣服。《易·系辞》:“皇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世本》说:“伯余制衣裳”、“胡曹做衣”。《白虎通义》载:“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不能覆后。”在近代,台湾高山族中还有“男子以布尺余遮前,后体毕露。”在半个世纪以前,高山族“泰雅人和北方山地男子,还习惯在腰部横缠一块条纹麻布作为腰裙以遮蔽下体。”由此可见,首先出现的是保护下体的“衣”。这倒不是说出于羞耻感,而更大的可能则是人的下体经不起意外的而伤害和攻击,另一原因则出于原始生殖崇拜,对视为“根”的器官加以保护。


  若把“服装”的一词分解为“衣服”、“服装”和“装饰”的话,应是先有衣服,后有装饰用的饰物。衣服的最大使用价值则是冬季防寒,夏季防烈日暴晒,虫蛇叮咬,风雨袭击和荆刺划破皮肉等,至于出于羞耻的遮羞需要和功用,则很可能是由群婚像对偶过渡时才有的,既出于保护身体之需要。装饰可分为3中类型:一种是佩戴或悬挂在身上的装饰品,即通常所说的首饰,如项链、戒指、耳环、簪子等。另一种是化妆型,如涂脂抹粉,梳束不同的发式发型,或在面部及身上绘以图案等。第三种是毁饰,如凿齿拔牙,纹身纹面,穿扎耳朵眼,裹脚束腰,以摧毁和强力方式,改变身体某些部位的自然状态,达到装饰目的。装饰是与审美意识相联系的,亦出现在保护身体的生存需要之后。


  最早的衣服是原始人们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披在身上或掩于下体。到了人类能磨制骨针时,并用骨针来缝制衣服,使衣服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米钱考古发现,在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遗址力,出土了一枚骨针。以后在四川资阳黄鳝溪等遗址中,陆续有大量的骨针,骨针的出土,说明过人类已能将分割的兽皮加以缝制,使之更适合身体的需要。


  人类最初以皮毛等先围丁腹下膝前,后掩蔽其后,再进而将前后两片用骨针相连缀缝合起来,从而成为最早的“裙子”。上身有衣,下身有裳的衣裳制度,是形成于5千年前的我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妇女的筒裙,可以说是保留了古代“裙子”的遗风。


  在我国古代传随中,有黄帝的元妃螺祖西陵氏教民养蚕的说法。《禹贡》中也有贡丝的记载。在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中,殷商时期已有丝织物,甲骨文中也有桑蚕、衣、裘、帛等象形文宁,可证实服饰饰的材料及形制更为丰富起来。


  衣裳形制既备,帽子、发饰和鞋便相继产生。据《后汉书·舆服忐》载:“上古衣毛而冒皮”,《释名》云:“帽,冒也。”《尚书大传》载:“成王问周公曰: ‘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领者。’”帽即“头衣”“首服”。先有帽,而后有冠。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说时这个时期已有束发甚至戴冠的头饰了。帽子的产生亦起于防暑御寒的需要。


  鞋,从保护脚的需要来看,当是首先创造于北方寒冷地区。至今仍是这些地区的鞋种类较多。防止脚冻伤的功用是第一位的,而防止脚受伤则次之。我们当今在南方许多地区仍能看到不少劳动群众,可以亦脚畅行于布满石块的坎坷山路上。《世本》载:“于则作扉履。”


  于则是黄帝之臣。按《释名》云:“齐人谓韦履曰扉。扉,皮也,以皮作之。”估计近世仍见的靰鞡釉鞋与原始的“皮鞋”相似。南方民族则多以草或麻编织成鞋。桂馥《滇游续笔·麻竹》随:云南“土人破麻绳作履,谓之麻竹。”{page_break}


 



中国服饰文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随之在服饰上明显地反映出来。《商书·太甲中》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毫。”随明在一些礼节中对服饰已有相应的要求。至周代,关于服饰的文字载渐多。西周毛公鼎铭文中有“虎冕练里”、“易女兹弁”等记述。周代后期封建制度初兴时,服饰上的等级区分走向系统化,如冕胀制中已有六冕,弁服中已分三弁。《礼记》、《周礼》、《仪礼》等书中,关于服饰制度的记叙更多。由简到繁,不同等级在不同场合场要穿着不同的服饰,要有不同的打扮。


  装饰品的起源晚于服装,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汉书·舆服志》说:相传原始人“见鸟兽有冠角髯削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山顶洞人除以石珠、海蚶壳为装饰品外,也以兽牙、鱼骨和骨管装饰自己。“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归入装饰品的范围。”在大波口遗址中出土有许多骨制装饰品,而且有梳理头发的镂空漩纹梳。在商代的遗址中,已出土的有玉佩、铜饰等。周代遗址中出土的玉佩、玉环、上璜、圭、璋、壁、耳坠、项饰、笄、梳等用于装饰的东西更多,而且能看出明显的等级区分。在殷代,玉饰和象牙笄、骨笄,其雕琢与造型等工艺已相当精美。


  除服装上和头部发饰之外,人类出现较早的装饰物还有耳饰、项饰、戒指和手镯等。耳饰有坠、环、管等多种。在甘肃陇南地区仰韶文化陶人像上,两耳耳坠皆有孔,以便拴系上耳饰,说明耳孔由来已久。现代独龙族在耳孔上系木环;傣族在耳孔中塞细竹管或其它筒状饰物,即古代所说的珥,不过是玉石类质料;凉山彝族妇女穿双耳,男子穿一耳,系彩线,坠玉石珠。项饰,古代多为上石、兽骨、兽牙串成的项链,后来才渐渐有金属的项圈。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戴项链项圈的很多。


  发型式样很多,大致的演变过程应是先有披发,如《后汉书·西羌传》所随的羌人“被发覆面”。而后出现结发,包括打一结式,梳髻束带式和螺髻式。第三种就是编发,梳成辫子。这些发型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当今仍能看到,有的还很流行。从历史资料看,南方民族起初多“断发文身”,即披发;西北地区流行编发;中原地区多束发譬。身体毁饰,在现代常见的有绞而(拔除而部汗毛)、拔除胡须和体毛、文身、文而、缺齿(或叫凿齿)、穿耳、束腰腹等。其中一部分是为了美或吸引异性,有的则是为了表现勇武,对痛苦有顽强的忍耐力。关于文身与文面的最初起因,恐是多方而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避邪防害、区别于其他部落的人等,是主要起因。《后汉书·南蛮传》载:“哀牢夷,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台湾高山族的一些支系在半个多吐纪以前还保留有缺齿(拔掉犬齿)、束腹、拔除体毛、文身、文面、在手腕上烧伤结疤等毁饰习俗。解放前德昂族男女皆文身,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男性文身、独龙族、黎族文而(限丁女性)。彝族等少数民族有拔除胡须的习俗。高山族中曹、鲁凯、卑南及一部分阿美等支系的男性,过去自少年时起至五六十岁时止,都要以厚竹片束腰腹,有的以藤皮编成束腹带,昼夜不解,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