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奥特莱斯在国内的发展来看——
1. 开店数。目前全球大型奥特莱斯门店超过 500 家,300 家在美国,欧洲 100 多家,但中国却只有十多家;
2. 门店规模。美国的奥特莱斯门店规模很大,覆盖很多中高端服装品牌,但中国的奥特莱斯门店主要针对中低端品牌,高档奢侈品牌数很少;
3. 发展形态。欧美的奥特莱斯并不单纯是“尾货分销渠道”,本质上是一种“分渠道价格歧视”手段,以2-5折的降价吸引那些“ 对价格敏感的品牌追随者 ”,销售的一部分是过季尾货,但仍有一部分是当季产品,销量能占到部分商家总销量的40%以上;但中国的发展却没有到达这样水平,甚至很多中国奥特莱斯演变成“二道贩子”,从其他门店进货再降价销售。
我对国外奥特莱斯发展的历史并没有特别透彻的分析,所以只能从概念上探讨一下,权当抛砖引玉。我们暂且把奥特莱斯当作“品牌分渠道价格歧视销售策略”的实现渠道。
那么我们看奥特莱斯这种零售业态在美国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上世纪70-90年代,这个时代正是美国新品牌的发展和成熟期。成熟品牌的标志是有其宣扬的文化概念和生活方式概念,有忠诚消费群,有消费群对其价值的清晰认知,有基于文化认同的溢价能力。
而国内“品牌”尚未发展到这个阶段。国内品牌有两种,一种是中低端大众品牌,认知度高但做不出溢价,比方说ESprit和李宁;一种是严重衣服于经营场所定价能力的伪中高端品牌,比方说大量的伪名牌中高端品牌,其实没有什么品牌认知度,完全依赖于高档场所获得溢价能力。
如果把这两类品牌放在奥特莱斯里,因为其在消费者心目中并没有清晰的价格标准线,也就无法造成“便宜、实惠”的感觉。奥特莱斯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就无从谈起。
或者说,能够建立有效Outlets业态的前提是,有大量品牌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稳固的价格基准线。进而才能透过差异化渠道实现价格歧视。
在国内,以Nike为首的国外大众品牌在大量开设工厂店,其实就是一种小的单体Outlets,这是因为Nike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品牌溢价能力和价格基准。
而国内众多品牌,要么消费者认知不清晰(所以要开在恒隆新光,靠场所溢价),要么经常都在自己打折,消费者根本摸不清楚该卖多少钱。更重要的是形成不了高心理认知度,靠拼款来形成销售能力,自然消费者就没有忠诚度。
总的来说,国外奥特莱斯主要透过将有自身定价能力的中高档品牌,价格降低到中档来实现渠道价格歧视,而国内中高档品牌压根没这个能力。
而真正有溢价能力的国外品牌在国内还在渠道发展与品牌推广阶段,尚未“锚定”基准价格,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大打折扣,否则消费者会很迷惑,伤害品牌潜在价值。所以国内大力发展奥特莱斯的时机尚未真正成熟。
问答:
Q:「奥特莱斯」模式在中国是否很难做起来?
A:
背景介绍:
购物中心和奥特莱斯都是零售业的业态,也都是美国的舶来品。他们的出现到发展都历经百年的商业变迁。他们的发展和其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商业、工业、城市化建设、文化背景等等这些因素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他们是美国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苏联模式一样,咱不能照搬。也要会变通。
{page_break}
概念简介:
Outlets最初的时候,应该称之为Factory Outlet Store即是畅货中心或工厂直销的意思,这些店铺一般都是在工厂附近或者干脆在工厂仓库开设,专门处理工厂的尾货。
后来很多工厂就把这种直销中心开在一起,慢慢的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Shopping Mall。这时候他们的经营形态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首先是供货商从过去单一的商品工厂发展为商品工厂、品牌所有者、品牌代理商、品牌批发商乃至大型百货商店共同参与的专门供货渠道。
其次是功能更加齐全,休闲购物一体化。最后是开始讲究购物环境并向城市靠近。因此这种直销中心渐渐发展成为大型或超大型购物中心。新的零售业态——奥特莱斯就形成了。Outlets的主要消费客群是18—35岁,购买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消费人群。
为什么Outlets在中美两地产生如此的特征差异
在美国,购买力处于上升阶段的年轻群体较为容易能拥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汽车。在中国,同等年龄阶段的消费人群拥有一辆车却犯难。上面已经说了这个和其汽车工业是有关系的。所以美国的Outlets可以选址在市郊地区交通发达地段。
而中国的购物中心、大卖场、Outlets、专业店、大型生活超市等等只能窝在市中心依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带来人流,再有高峰时段交通拥堵不堪。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心城区的租金比较昂贵承租能力差,市郊租金低廉承租能力强。
知名品牌国外较多,中国鲜有。国外Outlets进行品牌组合相对国内比较容易,近水楼台先得月吧。这一点国内是不具有优势的。
体量问题,国内的Mall一般都在市中心,商业体量一般不出10W,聚客能力不足。体量决定了mall内所有业态业种的组合模式以及比例。体量也决定了消费的舒适度。我在知乎其他地产问题不止一次的说过——狭隘封闭集中式的商业环境已经过去了,开放式的空间时代正在到来,因为能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
价格:这个是货源直接导致的结果,国内Outlets货源①自有品牌,一般是一些较大或者连锁的这样干;②直接从代理商买断经营;③从厂家买断经营权,这个成本大风险高;④通过出租商铺公开招商自主进入的品牌,这个管理运营方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弊端很多。
货源的渠道供应艰难,所以就出现了题主描述的品牌商品等参差不齐的现象。另外一个就是税收问题。所以在价格上,国内的Outlets优势微弱,说白了,更多的Outlets并不符实。所以不少经营不错的国内Outlets的目标人群购买力也相当可观。
停车场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商业地产的一块心病。很多短视的开发商并不在乎后期能经营成什么样,他们在乎的只是可出售营业面积的大小。停车场压缩了又压缩。交通拥堵,车位稀缺,会流失消费人群。
管理运营并不是跑到国外考察一番,记个笔记、拍个照就可以掌握的,这方面国内的团队任重道远。
真正意义上的Outlets特点:
Outlets商业业态的出现必须要求品牌厂商要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必须要求市场出现相当数量的过季或下架商品。只有这样,才会迫切需要一个专门的销售场所来消化这些商品。
只有消费者对商品以及其品牌有了深刻的认识及识别能力时,Outlets商业业态才有生存的空间。因为只有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逐渐提高和加强,对“品牌”广泛认识和认可,并且把“便宜也不买假”变成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共识之时,人们才会迫切地需要“销售名牌的、可信任的、优质低价的”Outlets购物中心的出现。
小结:
Outlets并不是在中国很难做的起来,只是因为目前我们的整体环境还达不到这种业态所需的要求。再未来的时间里,随着商业以及各方面的不断成熟,Outlets这种业态也会在中国风生水起的。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