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老广州的皮革业,你印象何在?

来源:2013/3/3 18:11:00分类:
18:11
热门跟帖

 


  1


  “山寨”未必是流嘢


  皮制的靴、鞋,有人说来自西洋,其实不然。古代官员们穿着朝靴(如唐朝人所称为“吉莫靴”者)至迟也当始于隋唐吧。至于湘南人因防雨与泥而制的皮面钉鞋,料粗而工简,价廉而易穿。不过,像我们现在穿的皮鞋与皮靴的款式与某些做法,可能是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后。


  本市的靴鞋作坊,在城内者多聚于双门店(今北京路中段)或惠爱中路(今中山四路、五路),在城下(即新城)者多聚于高第街及其附近各街,在西关者多聚于上、下九路及宝华路等处。作坊通称为“山寨”,以别于皮鞋商店,前者为手工业组合,后者为贩卖的铺头,因而“山寨”可代表劳动者,而商店则代表资本家。


  “山寨”的组织很简单:父子、兄弟、夫妻都可以合作,师徒、朋友、宗亲也可以同工、同食,即个人自立一“寨”(挂上招牌),也能与别“寨”成旗鼓相当之局。它们并无严密的组织,招牌也常变换,但人数则甚多,盛时有万多至二万人。这些人,都是群众的“足下服务者”。


  著名的“山寨”有:亨波、星洲、黄泗记(或作四记)、徐标记、颜成记、适足、足下安等,不下数十家,其中的亨波与徐标记最为著名。亨波的“寨主”姓陈,以制男鞋为主,徐标记则多制女鞋。他们是师徒,自然可以避免竞争。但他们的“山寨”设于西关,那里是畅销女鞋之区,所以论起来,有时徒弟反多于师傅。


  亨波对此毫无意见,一味从鞋的款式、坚固、经济上着想,偶或因适应顾客的要求,不惜工本地细刻精雕。怎知,这事大合老爷、少爷与一班爱俏者的胃口,漂亮贵鞋,居然逐步流行起来。于是,亨波的鞋(特别是皮鞋),往往比普通鞋贵二三成,多者至一倍以上,仍每有供不应求之状。


  “强将手下无弱兵”,徐标记也赶得上师傅的脚步:便鞋与皮鞋精制为主,要做到“工巧面料美”的田地,这么一来,陈、徐俩师徒的制品,就称霸于广州城关内外,蔓布于各乡、各县、各埠、甚至向国外进军了呢!


  这两个“山寨”有此等佳品,自然为鞋店收购的对象。不论下九路的鹤鸣、美斯、足安斋、吴志记,或是高第街的北京、美新、建新、如英、万章、培正、冯式记等,都争着向这对师徒定货。一般是货到款清,有时且可先行支款,以免好货落他号之手。但亨波与标记,往往不计较收款的迟早,甚至一到年节(端午、中秋、冬至)找数不清,可延到年底,如店家有困难,也可再延至开春才结账。如此,这两“山寨”的声名更盛,其范围亦日见扩展。初时只偶然添之两个工友,以后就经常有十数个人作“寨主”的伙伴,时时一起在灯下赶工了。但算盘精密的商人,只对亨波师徒客气,对一般“山寨”挑剔极多:鞋底欠结实,鞋面欠光滑,上线偶未平整,里垫未稳贴,或周边略觉粗糙,小则指摘,大则退回。还有交货之后,不即付款或先付一部分现款,其他须俟货卖出后再付。这样地把工人的成本变成自己赚钱的根基,自必引起工人很大的反感了。


  结果使“山寨”干脆自行卖货,甚至专人下乡推销,把制者与用者的距离缩短,把中间剥削者的利润也收回了。商人于此,也一边自设作坊,一边也逐渐依期付款,不敢欺人太甚了。


  2


  手制皮鞋最有价值


  从前工人做鞋,全靠手艺并无机器可凭。国外的鞋厂,有机制皮鞋可以节省时间,却多花了材料,而工夫反不如手制者的细致。因而,不管由南洋或美、澳、非等洲华侨带回来的皮鞋,或留学生由欧洲带回来的皮鞋只合自用或作赠品,送上市场总不受欢迎。


  抗日战争前,捷克的鞋厂曾派人来穗推销,把价钱定得比市面略低(每对约毫洋5元),且许承批的店家赊购。但销路不佳,以后即不再见其踪迹了,这是机制鞋不如手制鞋的实例。


  本市有间“革履医院”(设于中山五路与广大路口交界面),以机器修鞋,因其迅速而新颖,又兼可安坐擦鞋而看书报,故生意不差。但该“医院”所制的皮鞋,大致以供展览为常,出售可很少见,这又是机制鞋不易夺取手制鞋位置之一例。


  自清末以来,机制皮鞋在穗市的大小商店里,绝不能与手制皮鞋对抗。因之,就成了一面倒之势。那么,手制皮鞋有何优于机制皮鞋之处呢?


  第一,手制皮鞋好穿。它轻灵而软贴,上了脚,使人有紧凑而不迫束之感,它似乎透过袜子,与皮肤打成一片了。但机制鞋的底子很厚重,所用猪皮的量太多,硬的顶脚,上脚有累赘之嫌,无软和之乐。


  第二,它耐穿,且易补。一双鞋可穿两三年或四五年,破了好拾掇,不似机制的,一破就有增无减地向近处伸延,且难于补。原因在于手制鞋上线钻孔小,所用的线都用白蜡抹过,工人扯线时,口咬而手抽,时时因用力过度弄得一头热汗。这就是每个线几都被白蜡封结,而雨水与泥沙极难侵入,因之鞋的组织被严密地保护着,而不易损坏。不幸鞋踏穿了孔,或被利器割断了线,以手工补手工,就好着力。但是,机制皮鞋穿线处孔大,线外的空隙多,平时积灰尘,远行入沙土,雨天透水渍,自然易坏。修补时,因为内部疏松,穿线又难于缜密,这样,其寿命就会短于手制鞋(大致不过可穿两年)。


  第三,它价廉,由于用料少,又无转运之费或关税之加(指解放前而言);所以每对中等皮鞋,约五六元就能买到,较好者十元左右就行。至于特等货,有达二三十元的,那是皮鞋里的贵族,不能与大众化的制品相提并论。但即使这么高的价钱,比同价的洋货也多了耐用与好穿的优点!要不,陈亨波与徐标记的成品,怎的会价虽贵而仍供不应求呢!机制皮鞋虽然起货快,国际的鞋样变化多,但是,尚不足与手制鞋的上述优点相等。结果机制皮鞋总处劣势。


  业内还尚存一件轶事,清朝光绪年间,本市黄埔的新洲乡平安里,有个补鞋工人刘宝煊,以“世界难捞”为由而远走美国。在美国西部的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落脚。起初以修鞋为生,后来见制鞋的废料几乎俯拾皆是,便以最低价购得制成皮鞋应市。因成本很轻,售价自低,销出甚易。几年之间,已拥有了一间小铺子,以补鞋为名而制鞋为实。又过了几年,除了能赡养国内的家属外,还可筹措足够的旅费,又花钱办好护照,使其子前往助其经营商务了。即就是说,刘氏父子手制皮鞋,已胜于自称“机器国度”的美利坚出品了。


  这种废料做的手制皮鞋,不独受美国人的欢迎,在伦敦的展览会上,亦大受欢迎,获得奖项。到今天,我们的手制皮鞋,比以前更畅销于国外,为政府赚取了大量的外汇。看来这项手工业,真是源远流长,前程无限!


  3


  玛瑙巷内漆皮业


  皮革业中漆皮也有其光辉的历史。民国初年由外洋传入穗市后,即有人仿造,因不得其法,未获成就。“五四”运动时期,有个台山华侨黄石,由新加坡归来,即有志于此,几经试验,制造成功。他住在惠爱西路(今中山六路)的玛瑙巷,日夜门庭如市,着实羡煞了革制手工业中人。


  昔谚有云:“利之所在,众必趋之”,何况这是一本十利的好生意呢!以濠畔街、高第街、靖海路为重心的本业工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搞了一通。结局是赶上了黄石的制品,拉低了价钱,也还可一本万利。


  漆皮的制法,简括地说,首先找好细嫩的黄牛皮,经认真刮光后,跟着就加上漆亮的桐油。至于漆皮的颜色,有红、紫、黑、绿等类,事前与桐油掺合,然后一起刷在皮上。


  开头,每刷一次油色,非有七八天不能干透,因而起货困难,成本重滞,对制者与卖者,均极不便。此后,改进做法,刷油讲究轻、匀、捷,晾皮地取宽、爽、通;所用之刷,特制毛长而软滑者,阔至一尺左右,以期做到数挥而就(指对一张牛皮而言)的地步。于是,时间由七天减至四天,再减至两天,其实有24小时,便可完成了。


  回忆漆皮始出时,鞋店先试用,因购用者多而效果好,箱、箧、手提袋方面,也受感染。跟着是把洋皮逐渐挤开,并部分压小了土皮的位置。漆皮最盛时,占皮鞋业的七成以上,此时使入口的皮难找出路。更进一步,以其价廉,且能外输于港澳市场,略与洋漆皮较量一下呢!在抗日战争期间,因桐油的来源奇缺,细嫩的黄牛皮亦较少,使漆皮生产一度停顿下来。日寇投降后,漆皮又陆续出现,而技术不过关,用不上一年,就会见裂痕,轻微者小如发丝,严重者直至脱壳。皮鞋如此,其他如箱、箧等亦然。同时,来路的玻璃手袋、玻璃皮夹、玻璃裤带之类的漆皮制品,却充斥于市面。


  4


  靖海路上“和泰成”


  阳江皮箱,始创于粤南的阳江县(清末置阳江直隶州)。当地最老的字号(专做这类皮箱的),为“老义和”,大约开业于“鸦片战争”前后,距今已有百多年了。该县操此业者,约十余家;最大的字号,其招牌为“广泰成”,用工人三四十人,每年营业数,可达六七万元(白银毫洋计)之数,广泰成在穗市有分号,叫“和泰成”,设于靖海路,用工友十余人,生意甚旺,但因漆料的使用关系(阳江地暖易干),其成品由阳江总店传来的为多。


  这种皮箱的特点在紧密,一打开盖便能引起一阵风,有如汽水开瓶时的情景。它以深、广、长出色,利于收装皮毛及丝棉、呢绒等衣物。从前,穿宽袍大袖的官僚、绅士、富商等,对它是十分喜用的。所以,作该州直辖州的正堂及其所属官员,离任时总爱买数只,以便“捆裁而厘”,或带到省城送上官与亲友,以后因穗市也有出品,馈赠者也就地取材,不必远道携带了。


  穗市的阳江皮箱店,以“和泰成”为大,多义和、江安栈、顺兴等次之。该行的据点在靖海路、太平南及广卫路。所营皮箱,除销往本省各县外,也常运到香港去,与皮箧、西贡(洋式大型衣箱)及一般箱笼争市场。


  据和泰成的老师傅说:首先选取坚实的杉板,刨好并钉好箱体后,用紫梗(中药紫草之梗)磨成粉末,糊于箱板夹缝处,涂上油(漆的沉淀部分),这是它的头道工序。其次,将钉好且已上油的箱子加底皮(一般用水牛皮)与里皮,切作密缝。再次,加面皮(用黄牛皮),四角与四脚增包扎,以作护卫。这项也有人免去的。复次,施油漆(用两湖、闽、浙出品,或用越南输入者)而隔湿。最后,加两耳以便提携,安锁孔以资封闭,钉铜钮于角及脚以作支承,而大功告成。


  皮箱最重要的是密实。因而,木取其坚,接合处空隙必填,盖与身相处,叫“子口”,视箱之大小,由寸余至二三寸不等,关上时,应达“其间不能突一发”的程度。这才可使箱内外隔绝,湿气自极难侵入。于是,用此等皮箱收藏衣服者,每年一晒,即可不被霉坏,箱内略放樟脑丸,即可不被虫蛀。幅度由尺二、尺四、尺六、尺八、二尺至二尺八不等,特制者达三尺以上,而以尺八及二尺者为常(均旧排尺计算)。这种常码货,每只以白银毫仔计,约10元至12元,其不用反青而用皮囊(或作“皮瓤”)者,价可减半。这是指抗日战争前未改币(以纸币化白银而不准用双币)时而言,至陈济棠时期以加二纸币收白银时,它的价值,自然跟着提高了。


  除皮箱外,有皮枕与枕箱应市,亦以“阳江”挂衔,而多出于本市。皮枕为畅销货,每对由四五元至七八元不等;其幅度,少者至六寸、大者至尺余。它与皮箱一样,亦销往港、澳一带。此行工友,月入约三四十元,每天工作达9小时以上,除年、节有几天休息外,没有星期假,因病停工,也会停薪。年终双薪与花红、奖金,一般都没有,偶得之者,为老板的“恩施”,而且以后也不能为例。


  但老板的利润却很高,普通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月中做3000元生意,即可养30个工友,兼租金与日常开支,生意做上五六千,纯利便有千元以上了。像“和泰成”,职工与老板凡十余人,每月营业如以五千元计,则老板的纯利润当在1200元至1300元以上,这是好几个勤俭的熟练工人经年才能有的积蓄啊!劳资间的收入之差,从此可知。但该号的老板却常以“本小利微”自诩。


  再说阳江有个民歌,唱着州官大买箱,商人大赚钱的故事,歌词云:


  一个州官十只箱,


  箱箱装满靓衣裳;


  装箱官员眉目笑,


  卖箱老板饱荷囊。


  这说的多是三尺长上下的大皮箱,每只要卖约四五十元的。州官离任时金银盈箧,自然不计较皮箱的价值之高,而老板一笔可做几百元的大生意,纯利可达200元左右,哪有不乐其荷包饱胀之理!此一民歌,说出了当时贪官与贪商间的需求关系,也指明了老板利润之厚。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