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羊绒产业给外界最大的错觉,就是当地属于羊绒主产区,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宁夏出产羊绒,但产量并不高。一份2008年的研究数据表明,宁夏的山羊绒年产量为300吨左右,约占全国的3%。而目前,灵武流通原绒总量却占到世界的50%,无毛绒产量占全国的70%,羊绒条产量占全国的85%,羊绒纱产量占全国25%。
30多年前,成千上万的灵武人贩卖羊绒,几起几落,大浪淘沙。此后的十余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骤减,不少牧民手持大量羊绒无人收购,导致内蒙古阿拉善、鄂尔多斯、赤峰、锡林郭勒盟等主产区绒山羊大量被宰杀,内蒙古原绒产量较几年前减少30%左右。
但近期受股市、楼市打压,部分资金流入相对“价值低洼”的羊绒市场,2011年羊绒价格开始回升。
在北京的奢侈品店里,来自灵武的羊绒成衣可以卖到48000元,完成了从零散小贩到现代企业的升级。尽管这一历程并非坦途,也远未结束,但这却给银川乃至宁夏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极具上升力的伏笔。作为能源与原材料的输出地,宁夏的经济始终面临着升级转型的宏大命题,而细观灵武羊绒产业的发展现状,也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思路。
{page_break}
往昔:啃着饼子收羊绒的贩子们
宁夏荣昌绒业集团是灵武三大羊绒企业之一,企业董事长杨建荣曾以贩羊绒起家。上世纪80年代,灵武人逐渐发现贩卖羊绒利益巨大,进而形成带动群聚效应,“差不多有两万人在贩羊绒。”杨建荣说。
而这一时期,也正是灵武羊绒产业初期积累的时候,在羊绒产地四处奔波的灵武人,一边啃着干饼子,一边寻找收购羊绒,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网络。杨建荣说:“到现在为止,我的羊绒供应者,还是当时维持下的关系。”
为了打通收购羊绒的渠道,杨建荣开着汽车,拉着蔬菜与牧民打交道。牧民们质朴的性格,使得杨建荣获益匪浅,“如果你和他交上朋友,无论谁来收羊绒,他们都不会卖,除非我开口。”
在灵武当地,至今还流传着“羊毛掺沙子,养活一家子”的顺口溜。上世纪80年代末,在原绒中掺入沙子是行业里的潜规则,这样做可以明显增加重量。羊绒是以克计算的“软黄金”,而原绒的重量决定着羊绒贩子最终的利润。然而,掺沙子的行为也使得原绒后期加工成本增加,分梳难以进行,销售商亏损,从而导致羊绒收购量锐减。因此,羊绒贩子最终付出了掺假的代价,大量货物积压在手中,资金链断裂,很多羊绒贩子破产。
{page_break}
现状:地缘优势成就中国“绒都”
上世纪80年代,灵武拥有一支3万多人的羊绒收购队伍,足迹遍布新疆、内蒙古等11个省区以及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
随着大量羊绒贩子的倒下,杨建荣们几经沉浮终于浮出水面,进而形成了灵武羊绒产业基地的规模。然而,灵武如今的规模并非个例,河北清河才是中国最早的羊绒集散地。来自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等地的羊绒,大量汇集于此,形成了大规模的交易市场。甚至为了生意方便,大量宁夏的羊绒商人举家迁入清河。
不过,清河的聚集效应并没有影响灵武的发展。随着当地政府出台各项产业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本土羊绒商人开始回到故乡,也将自己的事业带回来。杨建荣说,灵武的区位优势特别明显。如他一样的羊绒商人,只要骑着摩托车,就可以到羊绒主产区谈生意,而这里居于中国东西运输线的中点,物流成本优势明显。再加上良好的优惠扶持政策,羊绒商人很容易在这里扎根。
2003年4月,灵武羊绒产业园区开始建设。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宁夏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羊绒产业本身,也随之成为宁夏特色优势产业。
宁夏羊绒产业的异军突起让世人刮目相看。世界40%以上的原绒、欧洲70%以上的精纺绒、中国60%以上的精品无毛绒都来自这里,每年生产处理原绒达到8000吨。在严峻国际市场的倒逼下,企业纷纷调整出口结构,大幅削减原料的出口,同时下定决心创立自主品牌。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到外国注册,英国百年老店邓肯纱厂在这一时期被灵武羊绒企业——中银绒业所收购。
羊绒产品也给宁夏带来了丰厚的利益。近5年来,灵武羊绒产业园区实现进出口总额累计16亿美元,占宁夏绒毛行业出口创汇的90%以上。2012年实现产值95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一个参照数据是,当年整个宁夏的出口总额为22亿美元。
宁夏嘉源绒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丁雪峰其实本是一个对羊绒一无所知的人,就连他自己也承认,“当初我完全想象不到灵武的羊绒产业有这样的规模。”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丁雪峰在猎头公司的邀请下,参观了灵武羊绒产业园区,感叹之下,他决定在嘉源绒业效力。在他看来,虽然灵武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偏于一隅,但却占据着世界羊绒产业的潮头,“所以我没有理由不选择这里,这里有更好更大的平台。”
{page_break}
突围:向奢侈品成衣转型
不可否认的是,在灵武羊绒产业园的滋补下,越来越多的羊绒企业开始大量积累资金。然而,这些企业并没有摆脱原料加工地和代工贴牌的命运。正当鄂尔多斯羊毛衫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时候,生产高端产品的灵武羊绒企业,却一直站在别人的屋檐下,不能彻底抬起自己的头。
丁雪峰说:“中国的精品羊绒在灵武,但我们不能始终做代工厂商。”此外,在我国治理环境、退牧还草的政策大背景下,优质的山羊绒原料开始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稀缺决定着更大的附加值,而这样的附加值需要品牌才能塑造更大的利润。”
因此,作为原绒加工厂商,嘉源绒业开始用技术的力量提高加工水平,用更少的羊绒纺出更细更结实的羊绒线,再以自己的设计团队和生产线,加工出顶级的羊绒成衣,甚至是夏天可以佩戴的围巾。“最终我们注册了‘绒典’这个品牌,意思就是‘羊绒里的经典’。”如今,嘉源绒业成衣销售额已经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六成,超出了原绒加工带来的利润。
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灵武本地企业的品牌也应运而生。“千堆雪”、“绒典”、“菲洛索菲”、“灵州雪”、“帕雪兰”等5个自主品牌被评为“宁夏知名品牌”,“绒典”则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