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热门跟帖
(一)服饰零售行业
以成长驱动力划分纺织服饰产业链,服饰由制造与流通两部分构成。中国服饰制造商通过采用自有品牌及向服饰流通领域渗透,对消费者影响力及服饰流通领域掌控力度不断加强,同服饰零售商依靠消费者驱动的增长方式基本相同。服饰零售行业应包括拥有服饰流通领域主导权、向消费者销售自有品牌为经营主业的制造商和零售商。服饰产品种类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及提包等全部装饰人体的物品。
(二)服饰品牌类型
按服饰品牌名称分类,设计师品牌、销售商品牌、制造商品牌。品牌生命周期通常长于设计师职业生涯,设计师品牌与销售商品牌通常难以分辨。制造商向流通领域扩张,销售商品牌与制造商品牌成长驱动因素基本相同,故本报告采用法国、意大利等国根据设计与制作属性划分品牌类型。
按服饰品牌设计与制作属性分类,高级定制(HauteCouture/TailorMade/Stylist)、高级成衣(CoutureReady-to-wear)、成衣(Ready-to-wear)。高级定制:源于19世纪中期法国定制女装,其概念与标准为各国广泛采用,意大利称为高级定制,其它国家成为高级时装,设计师量身、手工制作、价格昂贵,属奢侈品。成衣:规格化、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高级成衣:结合高级定制的设计与成衣的规格化,设计高于成衣,价格区间较大,但高于成衣低于高级定制。
服饰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趋向多层次、多元化
(一)收入、城市化及人口数量增长拉动服饰消费持续增长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及人口数量增长的带动下,居民消费水平持续增长,消费习惯日趋成熟。服饰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相对稳定。分别按代表总量的限额以上服装批发零售总额、代表中高档消费的重点商业企业服装零售额、代表全部零售业态的服装鞋帽类零售额衡量服饰消费变化,服饰消费均维持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人口数量年均增长控制在8‰以下,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2010年城镇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3390元、4150元,全国城市化比率达到47%,全国总人口达到13.6亿。预计服饰消费将持续增长。
(二)服饰消费结构趋向多层次、多样化
人均收入、城市化率、消费文化及区域经济等多方面相差悬殊导致服饰消费结构趋向多层次、多样化。
城镇与农村之间、城镇内部以及农村内部人均收入相差悬殊。城镇最高人均收入与最低人均收入约为7.2:1,农村最高人均收入与最低人均收入约为3.2:1,城镇最高人均收入与农村最高人均收入约为6.4:1。
不同区域城市化率相差悬殊。2007年全国平均城市化率约为44.9%,不同行政区域中最高与最低城市化率分别为88.7%、27.46%。
不同区域消费文化与消费习惯相差悬殊。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文化差异导致消费文化与消费文化差异悬殊。以务实型消费者比例为例,华南与西北务实型消费者比例分别为81%、50%。 不同区域经济相差悬殊。根据钱纳里人均收入变动与工业化理论,以1964年美元来衡量,人均GDP低于100美元时为贫困型高消费,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根据GDP平减指数折算为2007年美元后发现,区域经济差距导致不同区域消费结构相差悬殊。
服饰市场深度细分时代逐渐来临
(一)国际品牌垄断高端,国内品牌同质化竞争严重国际品牌垄断高端。消费者认同某种价值时,不同领域的品牌可以反映出这种认同特性从而形成品牌链效应。调查结果显示,国外品牌在一线城市高端人群中影响力远远超过国内品牌。综合国际服饰品牌不断涌入,国内服饰品牌原有强势地位纷纷让位于国际服饰品牌的行业现状,国内高端消费市场基本为国际服饰品牌垄断。
国内品牌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间可替代性强,整体处于自然品牌阶段。衣着CPI与衣着PPI、整体CPI长期背离,服饰品牌缺乏特点、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进而导致议价能力缺失是主要原因。2008年初至今服饰出口形式不断恶化,大量企业转向国内市场,行业性的议价能力缺失现状更加严重。服饰品牌发展一般可分为工业化、自然品牌、品牌及多元化四个阶段。自然品牌阶段主要特点是品牌可替换性强,从服饰品牌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角度判断,中国服饰品牌应整体处于自然品牌阶段。
(二)单一品牌渠道数量驱动式增长接近顶峰,市场深度细分时代逐渐来临
中高档品牌不可替代性显著增强。衣着CPI与衣着PPI、整体CPI长期背离,但2003年至今代表中高档消费的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额增速长期高于销售量增速,2007年至今价量背离的程度明显加大,显示中高档品牌不可替代性显著增强。
市场细分维度增多,但仍远远不够。服饰市场已经出现按照3维模式细分市场的趋势,即年龄、价格、时尚度,单纯划分高中低档的细分方式正在成为历史。服饰市场通常采用地理、人口统计、心理及行为4大维度下属数量众多的子维度进行细分的方式,目前细分维度仍远远不够。
单一品牌渠道数量驱动式增长接近顶峰。回顾近年来中国服饰零售企业成长方式,单一品牌渠道数量增长是绝大部分服饰企业的主要成长方式。2007年行政区划,选取不同服饰种类渠道数量持续增长的单一品牌为样本,计算2007年渠道覆盖率与近年来复合增长率。2007年全国共有4个直辖市、333个地级行政区(283个地级市、1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2860个县级行政区(856个市辖区、369个县级市、1463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1个林区)。
根据目标客户分布范围不同,宝姿以直辖市与地级行政区数量为,其余品牌以直辖市、地级及县级行政区为。根据公布数据的起始时间,雅戈尔、七匹狼以2001年为基准,宝姿、李宁以2003年为基准,美邦服饰以2005年为基准,计算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在渠道的驱动下,样本品牌复合增长率均高于20%、2007年除正在进行渠道整合的雅戈尔外,渠道覆盖率均高于60%。
虽然不同种类及不同品牌定位服饰合理渠道覆盖率与计算方式不同,但如此之高的渠道覆盖率必须导致单一品牌依靠渠道数量增加维持增长的可能性逐步减小。2007年至今,服饰零售行业对单一品牌渠道扩张空间的担忧集中表现为众多领先企业纷纷开始或即将开始品牌延伸与扩张。综合以上,单一品牌渠道数量驱动式增长接近顶峰。 市场深度细分时代逐渐来临。综合服饰消费结构多层次、多样化趋势,服饰品牌发展阶段,历史可比数据与经验,服饰市场深度细分时代正在逐渐来临。
中高档品牌间不可替代性增强、市场细分维度增多、单一品牌渠道数量驱动式增长接近顶峰,显示部分国内实力较强的服饰品牌已经逐渐脱离品牌间可替换性强的自然品牌阶段,开始向品牌多样化与市场持续细分的品牌阶段过渡。
从历史可比数据及经验的角度分析,中国服饰行业与日本服饰行业20世纪70年代中期市场细分开始阶段表现类似。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服饰消费开始兴起,消费者青睐欧美流行趋势,服装企业的主要策略是跟随与模仿欧美流行趋势,利用"便利店"等新渠道模式分享行业成长。70年代初日本经济进入低迷服饰消费需求下滑,大规模模仿欧美流行趋势的做法导致产品雷同,服饰类CPI开始低于整体CPI。
70年代中期倡导个性与多样化的"公寓式工场"兴起,市场细分序幕拉开,服饰类CPI与整体CPI的差距不断缩小。80年代公寓式工厂中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和强调个性化的店主推出DC品牌(Designer¹sand Character¹s Brand),市场持续深度细分,服饰类CPI开始高于整体CPI,此阶段造就了日本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时装设计大师,东京由此成为世纪时装中心和流行时尚发源地之一。
(一)清晰的品牌定位与恰当的运营模式相得益彰是充分分享目标消费者需求的关键
国际服饰零售企业下属品牌普遍具有明确的目标消费群,针对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国际服饰零售企业下属品牌均制定了清晰的定位及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充分分享目标消费者需求的关键是两者相得益彰,而非单独的品牌定位或运营模式。
以快速反应的典型代表ZARA与H&M为例,两者的目标客户同为追随最新时尚但消费能力有限者。ZARA强调时尚的速度,前导期约15天。H&M关注时尚与价格的平衡,前导期约20天,价格低30%。两者运营粗略区别如下:1、采购与加工方式。ZARA采用从集团内获取稳定原料与从外部260家原材料供应商中小额定购的方式。40%的面料来自于Inditex集团下属的Comditel,其中约50%没有染色以便保证ZARA能够在一个销售季节按市场变化随时进行染色。ZARA产品50%由自己的工厂加工、80%由西班牙总部附近的欧洲国家工厂完成。 H&M不设自己的工厂,采用在生产地建立办事处的方式协调采购与生产,产品60%在亚洲加工、40%在欧洲加工。2、产品种类与宣传方式。ZARA的设计师团队每年推出多达3万种的新品,并从其中选出1万种上市销售。ZARA广告费用仅占销售额的0.3%,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考究的橱窗设计是主要宣传手段。工厂大批量加工的方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导致H&M产品种类少于ZARA,但每年选择一个顶级大师合作吸引消费者购买。
(二)构建品牌树,保持企业业绩持续增长
品牌具有生命周期且单一品牌目标客户有限。因此,国际服饰零售企业通常采用品牌延伸或扩张的方式,延长品牌生命周期扩充目标市场,保持企业业绩持续增长。
跨越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