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热门跟帖
▲1987年在杭州武林门,几千双温州皮鞋付之一炬。
1987年的8月8日,对于崇尚数字吉祥的温州人来说,这是个好日子。但就在这一天,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却将温州鞋和温州的声誉,烙刻在一根耻辱柱上。
在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广场,5000多双产自温州的劣质皮鞋,被熊熊大火吞噬。当杭州人报以掌声的时候,温州人低下了头。
这次烧鞋事件,给刚刚步入市场经济轨道的幼稚的温州制鞋企业,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同时也给温州鞋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打击。
但温州人没有被烧趴下,温州制鞋企业也没有在这把大火中化成灰烬。当然,他们更没有理由怨天尤人,而只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继而谋划涅槃重生,开始以后更加漫长的创业之路。
这是一次以巨大代价为成本的警告,温州人在创业初期,为自己的行为交出一笔昂贵的学费。
第一把火:耻辱的警示
温州人做鞋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作为传统产业,有其不可替代的产业链优势。自改革开放起,温州人拾起了祖业。上世纪80年代,温州鞋成了温州人和温州经济阶段性的代名词。在武林门烧鞋事件之前,温州鞋企已经发展到了6000余家。
回想当年的做鞋情景,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回忆:“一把剪刀,一把锤子,一个煤球炉,就可以做皮鞋。”这样简易的流程,使温州一时间里大大小小的皮鞋作坊、小厂纷纷冒现在街头巷尾。而已经无处不在的温州供销大军,则将温州鞋运往各个城市。款式新颖的温州鞋,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温州鞋因此大行其道。此时,一些技术落后、工艺水平低下的企业,试图在邪道上一夜暴富,假冒伪劣的温州鞋,因此大量进入市场。那一年,杭州相关部门检查市场上鞋子的质量,发现了18种鞋子的底板帮头是纸壳做的,其中16种鞋由温州出产。温州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使得最初的价格优势,很快被假冒伪劣所掩盖,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种短命鞋称为了“星期鞋”、“晨昏鞋”。温州,也与“造假”并称而扬名国内。杭州人的忍无可忍,代表的是消费群体的普遍怨愤,这把火,便只能用“大快人心”来形容。
武林门这把火,竟然引发了全国性的“火烧温州鞋”连锁反应,多地群起效仿,甚至连带成了不诚信的代名词。人们拒绝温州鞋,甚至捎带不要温州货。
在大火之后,温州鞋业陷入迷茫之中。有些鞋厂的老板得出“宁可盗名,不可欺世”的“经验”,当初的见证者回忆这段历史说,当时温州的鞋厂纷纷隐姓埋名,再也不敢打“温州制造”的字样,转而与上海、广州、深圳的许多小鞋厂或乡镇鞋厂搞起“挂牌联营”,花钱租用人家的厂名和牌子,所谓“穿自己的鞋,走别人的路”。但这种假联营并不能真正解决温州鞋的“存活”,一方面是有关部门的严厉打击,再者是假联营的厂家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与经济纠纷。
在这些风风雨雨的历练之后,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温州鞋走出去,应当重拾信心,创立自己的品牌,让一切从头再来。
第二把火:复苏的见证
就在一些温州鞋厂挖空心思搞假联营的时候,一批更有胆魄和见地的老板,正在卧薪尝胆,下定决心一手抓质量,一手创品牌,打出“温州制造”的名声来。
回顾温州鞋业大事记,有几个事件不能被遗忘:
在武林门火烧温州鞋之后的1988年6月,中国皮鞋行业第一个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鞋业协会”宣告成立。在授牌仪式上,协会联合370多位鞋厂厂长发出倡议:“凡我鞋业同仁,都要以鞋城声誉为重,讲究皮鞋质量,不赚昧心钱。”1989年,鹿城区成立鞋业质量整顿领导小组,开始对鞋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在这些事件中,还有一批温州鞋的制造者,做着消除温州鞋留给人们心理阴影的努力。1989年初,奥康集团的王振滔在武汉租用国营商场柜台,卖自己公司生产的皮鞋,开创中国“引厂进店”销售新模式;
1990年,郑秀康用120万元买了温州制鞋史上的第一条绷帮流水线,为温州机械化制鞋开了先河;
1991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发展战略;
1993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二次创业”,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即“358质量工程”:从1993年开始,用3年时间,使温州主要产品质量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用5年时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8年时间,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1994年,温州市颁布《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质量立市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说是温州最早的个人社会信用档案;
1999年12月15日,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在杭州点燃一把火,烧毁了2000多双假冒温州名牌的伪劣皮鞋,这把火也被叫做“雪耻之火”。
1987年到1999年,12年的一个轮回,温州人终于站到了鞋业和许多品牌的制高点上,当初蒙羞的大火到后来雪耻的大火,不是偶然,这是励志的结果,是自信的结果,更是温州人精神真正得以迸发的结果。
第三把火:征程的起步
2007年8月8日,与第一把火时隔20年之后,温州人在杭州武林门再次点燃一把火,这把火,被称为“诚信之火”,与前两次大火不同,它不再是“烧”,而在于自觉“重燃”。这把火也脱离“皮鞋”这个主题,是温州从原始积累、“二次创业”到“第三次跨越”成就的全方位展示。
曾经三次见证了大火燃起的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稽查支队的程渭松说,三把火让他看到了温州产品质量的一次次跨越,“我为温州感到高兴!”
“温州人应该感谢20年前的那把火,它不仅烧醒了当年温州鞋业界的质量意识,而且烧出了温州的信用意识。”王振滔说,也正是那把火,把温州人逼到了“绝路”上,“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不单对于温州鞋。”
事实也确是如此,在鞋业几乎遭受灭顶之灾之后的重新崛起,给了其它产业以标杆。温州的其它制造业,正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才绕过这道坎,将质量意识提前注入到了企业创建之初。如果说鞋业是温州产品进入市场的先驱,那么,其它众多的产业集群,则支撑起后来温州制造业的辉煌。
大火之后注重质量和信用,让温州企业尝到了更多甜头。
1999年的12月,正泰、德力西、康奈三家温州企业,首次同时站上了国内“品牌之巅”,摘得中国驰名商标的桂冠。之后的5年内,东艺、报喜鸟、庄吉、吉尔达、红蜻蜓、法派、天正、日泰,接二连三地拿到这一桂冠。
2002年9月,我国首次评选“中国名牌产品”,温州7家企业一举拿下了11个“中国名牌”。此后的2003年9月,7家企业的1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9月到2005年9月,又有10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如今,“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27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纷纷挂牌,“国家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温州……“温州制造”的区域品牌正在打响。
到去年底,温州共拥有32个中国名牌、58个中国驰名商标。这些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中,制鞋业所占份额不大,制造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正托起温州的产业未来。陆剑于
记者手记
20多年前的一把大火,让温州人学会了很多东西也积累了很多东西。尽管大火之后会留下伤疤,但这些伤疤对于温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是发展过程的一个节点记忆。现在的很多事实已经证明,当大火熊熊燃起的时候,正是温州浴火重生的时刻。现在我们作必要的回顾,其实是我们应该看到,武林门大火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不单让一个产业复活,更让一个区域觉醒。这把火,会照耀着温州今后的路,温州人也会在这火光记忆中,一如既往。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