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整顿与服装产业升级

来源:中国服饰报2008/11/27 0:00:00分类:
标签:服装
00:00
热门跟帖
      当年,在谈到某些地区存在的滥收徒众、滥传戒的现象时,已故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曾发表过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人多并不代表兴旺,热闹并不意味着繁荣。       赵朴初先生认为,从历史的情况看,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僧众最众多的时代;相反,僧人太多的朝代,往往是佛教衰坏的时代。       他介绍说,我国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众,玄奘法师时代出家非常严格,要经过考试,当时,玄奘法师为了取得出家资格,还曾经过了困难的手续,但那时,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这种现象并非我国独有,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在15世纪的缅甸,曾为高僧后来还俗做了国王的达磨悉提,鉴于当时僧众过滥,要求全国僧众重新受戒加入僧伽。凡是不够资格或不愿重新受戒的僧侣,均被勒令还俗。这样一来,当时缅甸的僧侣人数从数十万人一下子就减少到区区一万多人,然而,缅甸佛教因此得到了复兴。       人多并不代表兴旺,热闹并不意味着繁荣。赵朴初先生不愧是一代大家,他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了本质。       其实,佛教的传承如此,服装产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       以男装网络销售的发展为例:在2007年,PPG成为大明星不久,就有一大堆网络直销企业蜂拥而上。有研究者估算,在短短数月间,不下数十家男装网络直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笔者以为,“数十家”这个数字保守了一些,实际的数目很可能要比这多得多———看PPG眼热而纷纷“触网”的,不仅有传统服装企业,而且还包括其他传统行业的企业。       在男装网络直销最红火的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些对服装业并不了解却期盼从中大赚一把的人,跑到服装加工厂,问:有衬衫吗?有!那好,给我贴个牌吧。马上就拿到网上去卖。       有利可图,便蜂拥而上。这似乎成了一种通病。       羽绒服产业的发展也是这样。       前几年,羽绒服在市场上销售火爆。特别是2005年,做羽绒服的大都赚了钱,就连往年积压的库存都销出去了。       那时候,许多人都觉得,在羽绒服上赚钱太容易了。       到了2006年,进入羽绒服产业的企业明显增多。一些过去只做羽绒原料和生产面料的企业,纷纷利用自身优势,生产起羽绒服装来;而不少休闲装企业,甚至调整了产品结构,也迈入了羽绒服产业的门槛。       原辅料企业向产业纵深延伸,休闲装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甚至就连一些做眼镜的、做包装的小企业,也在盘算着做上三四万件羽绒服……       2006年,众多企业如千军万马般涌进了羽绒服装产业的大门。而原有的羽绒服生产企业也纷纷增加了产量。有人估算,仅常熟一地,羽绒服产量就较上年增加了30%以上。       结果又怎么样?在此不须赘述。       像其他事物一样,服装业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发展规律。在经历了一切夸张而不切实际的表演之后,她必然要向着自己的本质全面回归。       时下,我国服装业正经历着产业升级的“阵痛”。一些企业遭遇了种种困难而纷纷“退场”。       其实,从长远发展看,这未必就是什么坏事:那些既无实力又无恒力,而只是一味模仿的投机者,难道不该倒掉吗?       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撞衫”都是注定没有出路的,前不久,请教了迪迪埃·戈巴克一个问题:时下的金融风暴给时尚业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位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想也没想就答道:受影响的只是制造业,而创意永远不会受打击。       此言极是。       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和尚”,真正缺少的是那些有实力、有恒心、有个性的“和尚”。“阵痛”也好,风暴也罢,能令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和尚”还俗,从长远看,这倒不失为一件好事。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