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山南贡嘎县杰德秀镇一栋藏式风格的小楼里,妇女们正在手工编制“邦典”(藏式围裙)。一条条精美的七彩围裙犹如艺术品,在妇女的灵巧的手下编织出来。
这里是51岁的藏族妇女嘎日创办的杰德秀格桑围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据了解,“邦典”意为毛织围裙,是藏族妇女系在腰间的装饰品,色彩艳丽。在杰德秀镇,90%以上的家庭都会编织“邦典”,这个传统已经在延续了千年。
嘎日的父亲曾经是村里的编织高手,从小耳濡目染,嘎日也深得父亲真传。过去,嘎日靠编织“邦典”贴补家用,2002年后编织逐渐步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加工厂雨后春笋般涌现。嘎日开始专门在家里编织“邦典”,并雇了6个人帮忙。
嘎日说:“一开始家里根本没有什么积蓄,东凑西凑才只有一万元,根本办不起家庭作坊。”一个偶然的机会,嘎日了解到农行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可以为她解决燃眉之急,于是她贷款3万元,买了原料和编织机等。
有了这笔原始资金,嘎日的专业合作社从小变大,由弱变强,工人从开始的几名妇女发展到现在的25名,年创收达70万元以上,年利润接近10万元,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致富,还带动了周边妇女生活的改变。
嘎日告诉记者,一堆羊毛要变成五彩的邦典,需要经过捻线、染色、织造等多个步骤。在杰德秀镇,每一个步骤都由手工制作完成,单是织造环节就需要花费一个熟练女工一整天的时间。
因此,纯手工“邦典”产品仍然非常有限。嘎日说,自己家一年只能出产四五千条“邦典”。
杰德秀镇镇长边巴桑珠说,一条“邦典”的成本和手工加起来不到100元,批发价是220元,到拉萨就能卖到260元甚至更高。妇女每织一条“邦典”可获得80元的手工费,一天能织一条,一月就是2400多元。如今织“邦典”已经成了镇上百姓主要的收入来源。
如今嘎日合作社生产的“邦典”品质高、样式精美,不仅西藏闻名,还出口到日本、印度、尼泊尔等国家。“我参加过上海世博会、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多个大型展会,我家的"邦典"差不多织一条卖一条。”嘎日说。
在政府和银行下,嘎日贷款扩大了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现在,她一方面悉心培训入社农牧民群众的编织技术,另一方面还收购散户制作的“邦典”帮忙代销。
45岁的边巴是杰德秀镇的居民,以前在自家纺织“邦典”,由于销路问题,收入并不十分理想。自从加入了嘎日的专业合作社,她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我现在每年编织的收入有2万多,平时还可以照看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边巴说。
嘎日说,现在西藏旅游越来越热,不少游客购买“邦典”作为旅游纪念品,而且产品供不应求。为此,她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投入100万元新建3000平米的厂房,希望借此让更多的当地妇女参与其中。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