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职场,全新的环境会成为一个 放大器,把你心理的、行为模式方面的小问题数倍放大,于是一个个在校园里不曾遇到的难题纷纷出现了……
话题嘉宾 :
职场新人 :
王甜
供职于一家全球500 强的美国大型机械制造公司
在毕业一年的同龄人中,她的待遇和前景都让人羡慕,她自己也大体上感到满足。但作为新人,时常有一些尴尬让她无法回避,这成了她的困扰。
殷朝
信贷行业项目经理助理
有自己的职业规划,自我评价是“情况比较特殊的新人”,遇到问题愿意并能够积极地去解决。
刘英
某本土知名公关公司助理客户主任
家庭条件优越,德国海德堡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加身的她,在职场上也足够顺风顺水,在她看来,新人得有新人样,眼里得有活。
Angelsigh
中日合资软件公司翻译
性格开朗,有积极的心态,在她看来,作为职场新人,要有拼命的觉悟,那么吃亏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职场专家
周万亮
睿仕管理顾问公司顾问,兼任北京人力资源经理协会副秘书长。
曾在多家500 强外企担当过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早期为北京大学教师。
心理专家
张梅春
曾任凯莱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后因对心理学的兴趣,自学精神分析,并成立了春晓心理工作室,任首席心理咨询师。
几乎每一个职场的成功者都热衷于回忆工作之初的那些苦逼日子 :住地下室 ; 被同事欺负 ;忍辱负重地默默工作……一 个新人,好在有舍得一身剐的勇气,也总安慰自己这些都是日后成功的点缀。
在电影《武侠》中,甄子丹曾说:“一个人犯错,众生犯错,天地同谋。”其实一切都是因缘,都有因果关系。为了省钱,租一间离公司两小时通勤车程的房子,与日后的晋升果然没有半点关系吗?
其实,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模式、情感表达方式都在持续发展和变化,大学 4 年,是最好的锻炼机会。一旦步入职场,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将在短时间内变得复杂。新环境会成为一个放大器,把问题数倍放大。
Q第一问 :租房地点和晋升有没有关系?
对于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公司总是集中于各种商业中心。而那附近的房租足以让一个普通职场新人月收入不见大半。再加上刚离开学校的孩子普遍有“恋校”情结,于是,职场新人租房更倾向于房租较为便宜的郊区或者母校附近,然后每天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那么,到底值不值得花贵一点的房租,让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享受更多生活便利——增加的房租投入,算不算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潜在投资?
Angelsigh :记得一个节目采访范冰冰,她说初上北京时,薪水一大半用于租房,而能花的人往往是更能赚的人。作为万年赖床人的我,房子租得离公司很近,加之日本人工作起来不要命的特性,离公司近更利于对临时紧急工作的响应。如果说因为害怕被加班而租房很远的同志,我只能说作为社会新人,你还没有做好先拼命的觉悟……其实,可以选择和同事合租来减轻经济负担,并且还有一个附加好处:多一个人,对工作就多了一份商量和参考。
刘英:租房子就一定要住在单位附近!花多少钱都值得!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刚到北京的时候,与同学合租,住在了离同学单位较近的地方,我上班连坐地铁带走路需要一小时左右。虽然对于北京很多上班族来说,每天往返两小时很正常, 但对于一个经常忙得焦头烂额、加班不断、还想利用业余时间充充电的职场新人来说,这段距离就有点远了。去年 6 月,我 搬到了现在的房子里,与公司就隔两条马路,步行15 分钟就回家了。刚搬进去不久,正赶上北京连降暴雨,交通几乎瘫痪,不仅环路上堵得一塌糊涂,连很多地铁站都因为漏雨暂时关闭。那时我心中暗自庆幸:幸好搬到了这边,否则半夜都不知道能不能到家。住得离公司近,不仅早上不用早起,还省了挤地铁、公交的精力体力,回到家里还有精神看看书、做做家务。我的同事大都也选择住在公司附近,我想跟我的考虑差不多。住在离公司近的地方肯定对职业长远发展有帮助。
专家解读
周万亮 :租房选择问题,最困难是最开始的这段时间,多少会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因此选择的关键在于平衡经济压力和心理的承受力。对有的新人来说,尽管经济并不宽裕,但他觉得付出更高的房租住在公司附近,能够有时间用于自我更新、学习和交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并且对未来展望很乐观,在心理上能够承受高房租。但对于一些经济上后顾之忧很重的新人来说,如果付出这些经济成本,可能会因为顾虑太多,甚至影响工作状态。那么还是现实一点,选择经济压力小一点的房子,现在北京的地铁很方便,付出一些时间成本,换取经济上的空间。
张梅春:在哪里租房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原则,只要找到自己适合的状态就好。我最近正好在一个医院里进修,身边一大堆实习生,听他们在谈租房的问题,我觉得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有差别的。有的人会住单位宿舍 ;有的人会在单位附近租房子 ;有的人宁可住得远一点,因为他觉得住单位近就老要加班。在心理学看来,这些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而是要看你自己的接受程度,看距离远近和经济投入是不是符合你的心理预期;住在哪里这个问题,不能造成你额外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
Q第二问:收入少, 同事聚会,要不要参加?
同事聚会往往是快速融入团队的捷径,但新人本来就经济紧张,再时不常地去high 那么一下,难免囊中羞涩,而且有时候聚会的项目其实自己并不喜欢,硬着头皮去“应酬”,最后还得A 掉自己好几天的伙食费,实在纠结……
殷朝 :从我个人的处事原则出发,对于场面上的应酬,我能推辞就推辞——当然,肯定是会讲究拒绝技巧的。但如果是和处得来的同事一起,我则非常乐意参加。我所在的团队是部门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 团队。有时我们部门会举办一些团队建设活动,我和部门其他团队同事工作上并没有多少交集,也没有太多精力去结交太多朋友,所以一般都会以工作很忙为理由拒绝。对于我们小团队的同事一起吃饭我还是很乐意的,在吃饭时,大家会交换各自的想法,有时大家考虑问题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从这种饭桌交流中能学到很多东西。我属于那种大学时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非常有限的人,参加工作以后,和这些亲切 的同事一起吃饭,分享各自的经历,在人生阅历上也有很大收获。
Angelsigh :人际相处的必要花费是不能省的,生活中与同事的交好更利于工作中的友善交流。我每个月工资拿到手,会做一点小计划,为自己预留出每周一两次的“活动经费”,相对的,自己买东西的时候荷包捏紧一点,不是当前必须要用的东西一般不买。这样同事活动少的那个月,反而还能小攒点钱。另外,本吃货由于性格活泼,迅速上位做了每次聚会的master,凭借对周边各种吃玩场所的熟识和对网络团购的热衷,计划聚会时都极力搜索价格适中又不丢档次的店子,不但节约了费用还顺带在公司掀起了小范围的团购热。而经过几次规模不小的成功聚会,让一同出玩的顶头主管对我的组织能力有了赞赏,极力向上推荐我兼任有机会直接对话老总、参与策划公司活动的一个职务。Oh……这算不算一种另类的升职途径?
专家解读 :
周万亮 :我个人觉得,团队的活动 如果是有利你的、有价值的,应该尽力 去参加。参加的时候,可以共同想一些 办法,找一些相对来说对大家不构成太 大经济压力的活动,而不要在开始的时 候就有过高的聚会标准,因为活动的目 的本来是放松、开心、交流,如果聚会 过于频繁,而且消费超出了自己的承受 能力,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自己最初聚会 的目的了。
另外,每一次聚会都参加,并不代表 就有最好的同事关系,不参加同事聚会, 也并不代表和同事们格格不入,一个人可 以通过他工作 8 小时之内的一些沟通、友 善、体谅,能够让大家知道他是一个合群 的、有团队观念的人。当然,如果每一次 都不参加,相对来说会被同事们有所抱怨。
张梅春 :对新人来说要能够感受自 己,同时也感受别人。也就是多观察,然 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去印证你的这些感受。 同事聚会大家聊聊对对方的感受,这样的 交流是很好的知识系统。同时,在这种交 流的过程中,首先可以缓解焦虑的情绪, 其次,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问问周围 的人 :“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我这样做 会不会有问题……”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 程中,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 法有一个比较和对应,从而进行调整—— 也许你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你在别人眼 里却有点冒进出风头,那么就往回调整 一点 ;也许你觉得自己毫无是处,别人 却觉得在某些方面很棒,从而找回自信。 新人需要在参加聚会中,获得这样的人际 交流机会。
Q第三问:为什 么总被老人看不起?
当年,70 后看不上 80 后,什么自私、 浮躁、眼高手低……各种标签不断。现在, 同样的戏码出现在了 90 后身上,不同的是 80 后渐渐成为指责的那一方,其实,仔细 回忆起来,又有哪一辈人在年轻时没有受 到过指责呢?那么,要用什么来应对偏见?
Angelsigh :作为普通青年,总有被 人不待见的时候,刚进公司被分到一个 魔鬼上司 H 手里做事,因为她的翻译被 派出国深造所以由我来顶这个缺。接下 来就掉进了常见的,怎么努力都被挑刺 的恶性循环。同是新员工,别人在打酱油, 我在背研修资料;他们下班,我在被加班; 他们中午在休息,我在抓破脑袋写 H 布 置的日报。即使这样,这位 H 大人还是 对我反复不满意,跟我玩“大家来找茬”。 在我逼到不想面对她,并对自己的存在 价值产生怀疑的时候,一个新项目展开, 我被 H“大方”地“让”到另一个部门 做语言支持,貌似解脱了。但 H 对我的 不满怨言充斥在两个部门,上司的偏见, 就是职业道路上的碉堡,你走到哪扫射 哪,久攻不下的只能变成董存瑞(跟碉 堡同归于尽) ……
转机出现在进新部门的第二个周一, 在公车上昏昏欲睡时,我的新主管 L 打 来电话,她请病假,要我独自顶一天。这 意味着未来 8 小时我要做的不只是怎么 把日语翻译成中文,还要跟日方客户对 话、回邮件、报告进度,按客户要求给 Members 安排工作……硬着头皮到办公 室,迅速回忆之前研修的基本资料,理清 每个环节,凭着之前写日报的经验,从容 地向客户做进度交流,而部门同事貌似也 被我这股郑重劲儿震慑了,专心地配合着, 8 小时平稳过去。
第二天我成了几个主管热议的话题之 一,中午吃饭的时候听见 H 问她的临时翻译,如果我也请个假,你顶不顶得住? 这时我知道,这碉堡姐拿下了。
进公司的第三个月,我已经可以独立 写出工作 plan,安排人帮忙执行,而跟我 同时进公司的那几位还在做打杂工作,流 转在几个部门之间。同组的几个“老人” 都说我进步挺快,其实这都是刚进来时被 H 逼着打好的基础。
面对偏见,态度一定要谦逊,遇到误 解不要急着分辨,等待并把握好机会,用 事实说话。
刘英 :我们工作都非常忙,老人没时 间看不起我们。如果新人被批评了,那大 多是因为新人确实没做好,老人可没工夫 跟我们找茬。工作标准都是统一的,不管 你是 70 后、80 后、90 后,没完成好任 务都会受批评。
专家解读 :
周万亮: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能辩证地看,对一个群体,比如 60 后、70 后、80 后、90 后,其实不同时代的人身上,可能会留下一些不同的痕迹,但这只是一个角度。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足够专业的品质和才能,只要你具备这些,无论在哪个环境里面,不会因为你是年轻人而受到歧视。同样另外一个道理,如果是一个老人,身上没有独特的品质和才能,也不会得到年轻人的尊重。
张梅春 :首先,得理解老人,他们也经过了这些,现在有新人了,可能会发泄一些潜意识的情绪,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指导教育新人。所以,当你面对 老人不由自主地以“师傅”自居时,多 一些体谅、理解,也让自己好受一点。 其次,要有归零的心态。我是新人,无论是清华、北大,还是海归,现在在这 个岗位上,起点就是零。另外,就是坚守住自己的边界和底线,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对刁难和一些过分的要求不卑不亢。
其实,不管是新人或老人,“归零心态”适用于任何新环境,能够从零开始,把姿态放低,谦虚一点,保持自己的职业态度和水准,多看、多听、少说话,总是没错的。
Q第四问 :总在打杂,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
新人总是会被派一些打杂的活计,重复而不太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总是让人灰心的,那些能获得巨大成就感的工作,为什么总是分配不到自己头上?
王甜 :各个部门都想要把杂活儿分给新人做,有时候大家都非常忙,很多人就把忙不过来的工作分给我一部分。但是这些工作不会给个人,因为我们这些新来的员工虽然不属于同一个部门,却被划作了同一个团体,所以每次派活儿都是给这8 个人的团体。
那些工作本质上跟自己没有关系,都是一些单纯的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不用费什么脑子。在春节前,这些额外的工作占了总工作量的 40%。虽然不愿意去做,但没有什么办法,也从来没拒绝过,没法拒绝,除非有正当理由。而且一接就是8 个人都接,我不接,那是公然挑衅啊。这个问题目前来看确实绕不过去,毕竟要跟很多部门打交道,还要时常向他们请教问题,总是推脱的话,对今后的发展也不利。
刘英 :我们的team 里只有三个层级,人员也比较少,因此竞争不特别激烈。上级把我教会了,她就可以省心了,能让我们的团队更强大,而我在短期内还不能对她构成威胁。所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不多。至于主动请缨的事,我倒干过一些。比如有次老板在开会时建议我们几个新来的小孩好好学习行业日报,后来我整理了一个月的各行业大事,把事件简单的来龙去脉做成word 文档share 给大家,老板很高兴。新人嘛,眼睛里总要有活儿。在私企里,还是要尽量表现一下,积极点。
专家点评 :
周万亮 :你刚来所有人就把所有东西掏心窝子给你,不太现实。要以最朴实的心态,从头慢慢学起,从小事做起,哪怕擦桌子也得把桌子擦得更光亮。第二,在此基础上,你是否已经得到了别人的信任,工作做得超出预期?第三,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要尽最大可能给别人一点帮 助。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可能觉得,我刚来,我能帮别人什么?但仔细想想,还是有很多可以主动帮到老人和领导的地方。就像 2 月号《职场》杂志封面人物郑香霖的故事,他刚到公司时,做助理工作,却每天加班整理市场和行业信息,归类后复印好放到各个市场总监桌上。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公司新来了这么个小伙子,对大家工作还挺有帮助。以心换心,试想,如果你做到以上几点,老人怎么可能还不放心让你放手尝试一些更重要的工作呢?
Q第五问 :和同事到底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
职场不同于学校,同学之间好则是亲如兄弟的密友,差则老死不相往来,亲疏全凭自己的感觉和意气。但是同事间则不同,有些时候,那些你再讨厌的家伙,也不得不合作,而关系过密同样也是个问题……
Angelsigh :一两个好友和一群合作伙伴是我现在的状况。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倒没有想这么多,随缘,一般公司都有一定规模,有各式各样的人,和大家都成为朋友基本不可能。若是遇见讨厌而不得不合作的人,讨厌的是人并不是工作——这个我能分得开,那么做好该做的,至于那人还是少接触吧。
殷朝 :我们的团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创业项目团队,大家的年纪、理念相似,大家也很容易成为生活上的好朋友。但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工作上潜在的利益分歧也在慢慢出现。比方说一项工作,对个人成长意义很大,具体分配给谁做、谁的能力更合适,这就涉及到很多个人竞争和外部评价因素。又比如,我的很多同事之 前就是生活上交流很多的朋友,但工作中就遇到了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问题。有时领导问我对其他同事的看法,但这些同事又是我的好朋友,在说出自己想法的时候就觉得遇到了很大的原则上的冲突,到底是对领导负责还是对朋友负责,这里面就有很大权衡。
我觉得和同事保持什么样的距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策略,和每个人的处事原则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极端情况下,同事之间成为男女朋友都非常正常。大部分职场指南忠告说“不要和同事做朋友”其实还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旦工作和生活交叉,会产生很多原则和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如果你不是一个能够很好处理各种矛盾的人,最好明确划分好同事和朋友的界限。
专家点评 :
周万亮:职场可以有朋友,但不能树敌。要学会和那些你不太欣赏或者不太习惯的同事共事。另外,就是把握好朋友之间的义气,不能突破职场规则的底线。比方说,朋友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向你诉苦,你可以倾听,但不能认同。倾听是基于朋友的理解,而不认同他的观点,则是表示自己专业度的重要的方式。时间长了,你的朋友就会感觉到,他既得到了理解,同时也能感知到你的职业素养。
张梅春:我们把所有人不待见的那个人叫替罪羊,任何一个团体,包括在家里,永远都会有一个人是替罪羊,似乎他集中了所有人最讨厌的特征。你不必强求自己非要跟他搞好关系,非要喜欢他,保持边界和距离就好。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试着了解他,很可能往往是这样的人,当你真的靠近他,真的有机会跟他交流的话,你发现他很可能是被大家妖魔化了。他身上那些缺点、那些令人讨厌的东西, 其实只是我们不能接受自己身上的那部分而已。我们把他对立起来,认为他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然后我们就变成好人。而且你会发现特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假设一下这个人被除掉了,或者他被pass 掉 了,你会发现这个团体会重新又出现一个特讨厌的人,所以说,团队里永远需要有替罪羊这么一个角色出现,至于是谁就看谁倒霉了。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