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对于视觉营销的定义为: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其目的在于激活卖场的商品,显示其价值。即在一个正确的场所。以最优良的质量和最合适的价格销售好的商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必须在这一相同目标下紧密合作。
分公司连锁店的影响
分公司连锁店目前是目前唯一得到发展的销售方式。这个新的游戏规则对其它的销售方式、特许经营连锁店和零售商集团来讲是一个沉重的结果,分公司连锁店越来越频繁地被采用以替换其他销售方式。自有店的扩张和成倍地增长,目的和优势在于提高利润空间,有利于及时更新,提供在卖场严格落实视觉营销设计的可能性,并更易于控制视觉营销地实施。建立品牌特性对于连锁店来说是生命攸关的,而建立品牌特性主要是通过销售点完成的,因为销售点提供了宣传和沟通的可能性。
在此背景下,视觉营销和其技巧成为“新分公司主义者”理论的核心部分。但曾经视觉营销理念的发展仅仅根植于技巧的改进,它只能起到使品牌形象更“光鲜”而已。作为对这种现象的反应,很多“分公司主义者”如今已经远离了大众化的视觉营销理念,尽管这种“大众化”曾经使它们走向成功,但是这种模式化的视觉营销已经成为使品牌“平庸化”的一个现实的危险。
他们也经常因情况改变战略,如开设与独立零售商店铺类似的小面积销售点,或扩大产品品类和推出短生命周期但更独特的产品。这类战略的变革特别是在概念品牌的运作上更为常见,如西班牙品牌ZARA或瑞典品牌H&M,在这类品牌的卖场中,产品品类的深度和广度是以系列标牌区分的,每个系列标牌代表一个不同的市场(客户)细分。由此,销售点的组织结构更类似于一种“伪”多品牌店。
空间的安排
90年代开始,消费者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不愿意被某一种销售模式或某个档次的产品俘虏,他们更愿意被“吸引”。80年代的炫耀之风,将品牌或设计师名号大加彰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的消费模式取而代之,从此我们消费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愉悦,我们更希望在这个危机的年代多些安全感而不是显示社会地位。由此,家(更广义地说是生活圈)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
以同一种形式,消费者可以用雪亮的眼睛看出商店和公共场所传达的信息。服装形象品牌和概念品牌的卖场要满足两方面地要求以刺激消费:产品品类区分的便捷性和美感。在德国科隆举行的Euroshop国际商店设备展是一个聚集了销售、市场营销和卖场布置专业人士的场所,根据展会的调查就消费者而言,60%的消费决定是在进入卖场时完成的,服装市场上的冲动性消费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卖场布置设计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成本越来越高,品牌对每个卖场投入的资金也就越来越受限制。在此情况下对一种视觉营销设计的重复使用成为降低成本的一个途径。
“反璞归真和多样化是如今店铺设计的重点”。此外,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照明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卖场中的主导作用。例如我们可以运用相应的灯光影响消费者的行程路径,使某件产品独立于其它产品以提高其价值,或使试衣区更具隐秘性。4、5年前灯光成本不到陈列总成本的10%,而现在已经达到近四分之一。
新技术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被大量运用,商业场所的环境会被进一步改造,L Ehi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电脑、影音多媒体系统、内部广播、监控器和电子货架将在购物场所被大量使用以利促销”。
店铺陈列的进步
以分公司自营店形式经营的概念品牌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视觉营销技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设计也更为制度化。因此,空间布置发展的同时,店铺陈列也在同时进步——也就是说产品展示更严谨,这并不是指单纯的店铺建筑设计。如今我们努力提高的两个方面是商品分类和货架(包括货架、人台、挂架、仓位等摆放商品的空间,译者注)的饱和度。
以商品或商品种类进行分类的方式源于大批量销售,与自选式销售伴随至今。相反,以主题进行分类则通常用于体现线条为目的的服装专卖店。这样的分类实际上是更具组织性的视觉营销的体现,是更富心力的“系列化”,是视觉营销负责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协调。尽管与前一种分类方式相比,以主题进行分类在设计和执行上更有难度,但是这种分类方式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不论在何种档次地服装品牌和产品中。
货架饱和度(以每平米衣架数计算)是视觉营销战略中的一个商品指数标准。一个高的货架饱和度表明商品更重视量,同时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是“我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这个战略并不把产品放在第一位(而是价格,译者注)。另一个极端,一个低的货架饱和度表明产品的价值希望被最大化。这样的选择特别适用于高档产品品牌,分公司自营店在这方面收到很大启发,开始降低空间饱和度。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