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民间古老的鞋子之一,同时也是东北亚冰雪文化的物产之一。
(wūlā乌拉)是东北民间用牛皮做成的一种鞋子,用来垫这种鞋的一种关东小草,民间称“靰鞡草”。关东一带冬季的平均气温一般在摄氏零下35℃—42℃左右,高寒地带无霜期仅有120天左右,所以靰鞡鞋是这里人们的主要防寒用具之一。
传说靰鞡又是“皇封”的鞋。有一年,乾隆皇帝东巡来到关东地区,一看这里的百姓脚上用一块动物皮裹着。乾隆帝问:“这是什么?”百姓答:“鞋。”乾隆是位聪慧有学识的帝王,他说:“此鞋独到奇特,又倍受边民喜爱。既然没有名字,干脆就叫它‘乌拉鞋’吧!”这一下,这种鞋可就出了名了。因“乌拉”是地名,而这种鞋又是皮革所制,所以就以“靰鞡”二字来代替。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东北民间称靰鞡是皇封的这种说法很普遍。范家屯鞋铺的王皮匠在卖鞋时就这样吆喝:“买吧!买吧!皇上封的鞋,穿上暖和!”
据农安“聚盛永”鞋辅掌柜赵喜贵大爷讲,当年在关东对靰鞡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出4—5双靰鞡,而一到四五排靰鞡之间最好的是二排靰鞡。头排取皮在尾巴根那儿,称为“糟门”皮;二排取皮在牛屁股和脊骨处,是最好的位置,所以二排靰鞡价格最贵,往往比头排和三四排贵三四倍,鞋也特别耐穿耐磨;三排是腰骨处,皮制打横,制作不出优质靰鞡了。只有二排靰鞡叫“十字花骨”,是优等货。当年,鞋铺的学徒一进铺,先要拜传说中的靰鞡鞋铺祖师爷孙膑,然后开徒。学徒早上起来先收拾铺子,然后再学刮皮子。刮皮子用“大铲”,先把皮里子上的肥肉刮去、拉平,然后是下剪取皮。做靰鞡要练手指和手腕儿上的劲儿。靰鞡不分左右脚,但手活一定用单线别褶,别一针透一个。上脸别褶都是讲究的工艺。皮子熟完叫“白皮桌”。做靰鞡的皮子要用谷草熏。东北的谷草,经霜梗硬、叶厚,点燃后烟大。用谷草熏后的牛皮干温适度,抹拉得体,上针抽不走。拿完褶、上完脸,还要在后跟上钉两个扁钉,以便走起路来往后“沙”、抓地稳。关东靰鞡分大褶靰鞡和小褶靰鞡。大褶靰鞡产于乌拉街一带,一般是8个褶。小褶靰鞡产于辽宁海城的牛庄,一般是10个褶左右。
靰鞡的鞋底软乎,冬天走在雪地上不起“丁脚”。“丁脚”是指鞋后跟上冻起的冰土疙瘩。北方气候寒冷,冬天在外作业的人,最怕鞋子下边长“丁脚”,长了“丁脚”则走路发滑,抓不住路。而穿靰鞡就不打“丁脚”,并且不累脚脖子,不勒脚趾头。又由于鞋里塞进了足够的靰鞡草,脚套在里边,又暖和、又舒服、又宽松、不劳累,还可长脚气,真是东北民间人人喜爱的一宝呀!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