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讲自有品牌分为定牌和定产,其中定牌又分为委托加工和百货买手采买,定产多指自产自销。对于一般零售商来讲,委托加工是最多采用的方法。百货绕开经营外不擅长的加工环节,并将原有的知名度延续到自有品牌,平均可得到高于传统品牌30%的利润空间。同时自有品牌也存在开发风险,基本服饰类竞争品毛利在 50%-70%之间,日常用品为20%,流行品通常在 55%-75%之间,自有品牌一旦毛利不足将造成企业成本过大。如库存过高则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质量问题更是会让原本良好的企业形象大打折扣。
自有品牌出现在百货的发展中数十年时间,美国的模式相对成熟也有相当份额的市场,其独特性、规模化和超高性价比始终是核心所在。欧洲中以英、法、德为代表也有一定市场,各具特色。照方抓药到中国往往会以惨败收场,中国尚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消费人群和市场尚无法确定,期间已有数家百货公司试水,效果平平。三四线城市展现了由于供应商资源较弱的优势土壤,自有品牌在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相比较百货而言,同日本相似的是,国内自有品牌多以超市为主,百货给繁衍机会流出的土壤尚不够肥沃和成熟。
着力将自有品牌当做战略的一部分,是零售商仍受其潜在利益的诱惑。低廉的加工成本可换取高额的利润,通过差异化做到获取固定客群资源,通过市场反馈反向精准把握市场信息都是自有品牌可为零售商带来的好处。
传统的百货品牌与大肆当道的轻奢和快消费背道而驰,已转型的品牌多经营引领流行和前卫消费,主题百货点突出专业特色消费文化,兼顾高档与流行的生活需求为一体。折扣性质的百货店发展迅速,且在三、四线城市受到认可和欢迎。而连锁百货企业扩张难,百货经营基本依靠联营实现,供应商体系分地区,规模效应难实现 2014年是百货行业发展与困难并存的一年,国内市场面临压力加速转型,如体验消费、绿色生态、买手培养、自有品牌开发、个性化购物体验服务、合作发展O2O模式、加强品牌建设等。对于未来百货的发展,实体店应重视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创新,多元化渠道销售态势发展,自营模式成为主要趋势,建立新型物联网等内容。
自有品牌试水多出水少,区别于超市自有品牌对超高生活必须品的要求,百货面对的客群显然更多粘性于对品牌的追逐。制造商层面供给价格低,节约成本,除非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让消费者获取最大的优势,否则同质化产品很难跳脱出来,加之日常商场频繁的促销活动已经加大了顾客的心理预期。再从消费者诉求层面看,收入结构、产品价格、包装方式、品类变化、功能和质量等无一不再时时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牌的选取。国内对自有品牌尚存在一定误区,对开发和经营自有品牌商品的战略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且种类和营销方式严重限制了质的突破和发展。自有品牌自带海外DNA,是现在困惑中的百货各家可以试水的领域,前面究竟是一片滩涂还是几湾清泉,或许都难以彻底改变行业本身的尴尬和困惑,原有代理层级的打破,利益结构推到重建,是最疼的一件事,无论玩儿法有多重,迈出去更胜于驻守原地。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