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类非遗:祖先智慧该如何传承?

来源:2014/10/7 12:47:00分类:服饰文化
金媛媛
12:47
热门跟帖

  传承人概况

  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吴元新,是以学术研究带动市场生产的典范人物。吴元新17岁进入染坊学艺5年,又专研刻板5年,后在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工作10年,直至1997年在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的基础上创办全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难能可贵的是吴元新将实际经验和理论指导相结合,从染坊到课堂,不仅是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一名学者。吴元新对蓝印花布的研究和推广宣传主要包括出版著作、与高校合作推广等。先后整理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和纹样卷,以及课题研究和技术专著。同时积极与全国多所高校合作,不仅任南通职业大学蓝印花布研究所所长,还在苏州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开设传统印染技艺的选修课程和举办作品展,将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与高校教育结合起来,成为推广传统技艺的重要且有效的环节。

  吴元新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成功地与市场结合,10余年来,创新了台布、壁挂、服饰、鞋帽、玩具系列等500多个品种,不仅畅销到上海、苏州等地,还销往日本等海外市场。目前蓝印花布博物馆的经营宗旨是集收藏、研究、教学、生产和销售为一体,门市部的销售收入是“以商养馆”的重要经济来源。

  关于传承问题,吴元新表示很无奈,在他和同事的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国内蓝印花布的传承人不足50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减少,这一状况严重威胁着蓝印花布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在吴元新教过的众多学生中,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学习蓝印花布的染整技艺。现在吴元新的女儿和女婿愿意传承父亲为之付出了大半辈子心血的工作,他们白天忙博物馆的事情,晚上研究蓝印花布的染整技艺。

  创新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蓝印花布的应用逐渐脱离了日常生活,常常用来做玩偶,折扇、壁挂等。除去运用传统棉布进行印染外,吴元新利用5年时间成功研发了蓝印花真丝面料印染技艺。这项发明丰富了蓝印花布的面料,使其不再局限于在棉布、麻布上印染,使蓝印花布的用途更广泛。

  分布现状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源于秦汉、盛于商业发达的宋朝,而广泛普及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目前蓝印花的主要产区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其中江苏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最为著名,据其传承人吴元新介绍,南通地区蓝印花布之所以出名,得益于从古到今的不间断生产。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人们需求的转变,部分地区蓝印花布生产逐渐减少,但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由于出口日本才得以延续下来。南通余西镇作为蓝印花布发祥地,解放后有4家染坊,包括:衙门口染坊、王子标染坊、冯家染坊、季长春染坊。经过多次变迁,现存的染坊只剩下曹裕兴、二甲印染厂和正兴染坊。现如今,除几家染坊外,南通还有蓝印花布艺术馆、博物馆、研究所等机构在传承蓝印花布。

  生产现状

  蓝印花布的生产在不少地区已经开始机械化,但南通蓝印花布与这些地方不同,仍然保持着老作坊纯手工生产的方式。首先挑选坯布并将其进行脱脂晒干,然后裱纸进行刻版,一般都在纸板上刷上桐油,通过各种专业手法,手工刻制出栩栩如生的花纹。刻版之后要将黄豆粉与石灰的混合物作为防染浆均匀地刮于花版上。刮浆时一定要将防染浆的粘稠度控制适度,并均匀涂抹。待坯布晒干后入染缸染色,使颜色深浅均匀。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刮白,用木板或其他工具以倾斜布面45度角的方向刮去防染浆,这样花纹就呈现出来,之后洗尽晾干。这种作坊式的传统工艺使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的生产少了几许现代工厂的机械味,多了一份健康环保。在吴元新看来,蓝印花布已经不能回到家家户户都使用的状态,所以也没有必要产业化批量生产。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