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也盯上了“快时尚”巨大的市场容量,美特斯邦威、班尼路、佐丹奴、李宁等都曾试图转型。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国产“快时尚”品牌,却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不能持续引领时尚、更新速度不够快、转型产品定位及O2O不成熟等。业内专家指出,国产服装品牌目前仍处于“向快时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供应链效率、加强开发能力是它们的首要任务。
发现快时尚走红国内服装品牌跟风
近年来,西班牙的ZARA、瑞典的H&M、日本的UNIQLO和美国的GAP等国际时装零售巨头先后抢滩中国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眼下,这些国际快时尚品牌,在国内各大商场已经成为“人气磁铁”。
近日记者在西单、王府井、三里屯等商圈发现,这些快时尚品牌每家门店都是人满为患,收银台等着交钱的人排成长龙。相比之下,在京城各大商场及著名的商圈内,国产服装品牌门店却比较冷清。
在一家ZARA店里,消费者赵女士告诉记者,她从服装到手包、从配饰到鞋袜一次就能买齐,“一件短袖几十元,一条裤子一二百,一件西装、大衣才三四百,款式也是最新流行的,这样的品牌谁不爱?”赵女士说。
“快时尚品牌独具的特征,使其能吸引大量人气,有利于在消费低迷的市场环境中让商场聚人气,这也是商场青睐快时尚品牌的一个重要原因。”某商场负责人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企的库存压力,一批本土服装企业开始“复制”快时尚品牌快速研发、快速上货周期及零库存的模式,加速进入快时尚领域。
记者走访发现,包括美特斯邦威、佐丹奴、班尼路等在内的多个本土服装品牌,近年来都或明或暗地打起了“快时尚”的旗号。
此外,中国运动品牌“老大”李宁也将目光转向了运动快时尚,拿出10%的产品试水“快时尚”供应链,将产品更新速度压缩到60天。
某品牌服装销售人员表示,快时尚的消费人群非常广,不容易受宏观经济影响,市场容量很大,所以本土品牌都希望借快时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支招注重差异化提高供应链效率
业内专家指出,吸引本土服饰品牌纷纷效仿的最大诱因,是短短几年间国外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不俗业绩。
自2006年ZARA在上海开出国内首家店面以来,H&M、GAP等国际快时尚巨头便不断在中国各地开出新店,销售额也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而比业绩更吸引人的,或许还在于快时尚品牌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方面给国内品牌带来的启发。
快时尚的一大优势在于强大的供应链支撑,以及快速的市场反应速度带来的货品高流转。如ZARA从设计版样、定制、出货到上架的周期达到惊人的15天,而做到这一点在于其强大的设计力量。
“设计师不一定是一流的,但是可以精准地捕捉到时尚潮流,而且设计师团队协助非常强大,这是国内很多企业无法模仿的。”上述人士说。
同时,国际“快时尚”品牌店铺规模大,动辄数千家,在与上游供货商的对话中掌握定价权,可以低价格、快速度拿到货物,这也是本土品牌办不到的。当前国内“快时尚”品牌仍处于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供应链效率、加强开发能力是首要任务。
“低价也好,快速反应也好,其实都是快时尚得以控制成本、降低库存的手段。国内很多品牌转型快时尚就是为了解决现在整个行业普遍面临的高库存压力。没有了这个包袱,也就不需要频频打折促销来清货存,对于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忠诚度也是一个良性循环。”一位服装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虽然国内服装品牌大多受到“快时尚”冲击,发展面临压力,但是“快时尚”并非传统服装企业走出困境唯一的“救命稻草”。这部分企业应该向国际大牌学习其高效的商品企划体系、生产配送模式及贴近市场的策略,针对国际品牌在国内市场上的短板,走出一条符合自身条件的差异化路子。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