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的店面,挂着手工缝制的皮包、背包,单肩、双肩、提包、背包,市面上的基本款都能在束河大大小小的皮具店里买到,店子中间往往会看到一大堆皮料,顾客走后等待下拨客人的间隙,店主或在裁皮,或在缝制,那些边角小料会被制作成名片夹之类的小物件。这样的皮具店在束河有很多。
从2013年底开始,束河的皮具店减少了不少,有关闭的,有另卖他品的,有铺面到期大甩卖的。“租金越来越高,卖皮具已经不可能支付高昂的房租”,这是听到最多的话。“再这样下去,束河古镇里就只会有卖玉的、卖银的、卖茶的和酒吧了”一束河商户无奈地说。
束河完小大门口的箱包店放起了清仓处理的牌子,店主蒋文浩说,一间12平方米左右的小店,前年不到1万元的房租,今年就涨到了5万多元,根本没有办法继续经营下去。
现在在束河开皮具店的基本都是外地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制作皮革的经验,在束河把传统的老绣等融入到包的设计中,韵味独特。有在深圳制鞋厂打工数年经历的蒋文浩,前几年来到了束河,冲着束河皮匠的名声,开起了箱包店。如今皮匠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还在开着门的皮具店艰难地存活着。
“我们来这里做包,也只能迎合大众的喜好,还要顾及大家的购买力。”蒋文浩说,本来想着好好找个老手工艺人学学,但是目前束河基本很难找到老皮匠,即使找到了,也基本没有人还在做皮革。纯手工制作的东西,要从原料、设计等方面考虑,自己小店也承受不起这样的成本,于是箱包店就如大部分在束河古镇见到的其他皮具店一般,只做简单的裁剪、缝制、加绣片、放五金等步骤。
皮具本身的价值、顾客的购买能力、昂贵的房租,束河古镇里的许多特色小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关店的不少、转行的更多,许多店主都在担忧小店的经营还能维持多久。
其实,回溯束河制皮历史,它有中国最好的皮匠工艺。明朝朱元璋时期,由于“靴灯事件”,一批御用皮匠被流放云南,被木氏土司延纳安置束河,从此在边陲繁衍生息,创办皮业,并跟随马帮与茶马古道沿途人民交往融合,相依相存。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