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重构法的基本观点是:你对周围人和事件的解释,而不是人和事件本身,会影响你的情绪和你作出的反应——人在烦躁不安的时候,往往坚信事情非常糟糕,结果非常可怕。心理学家认为,这一思维过程是对事情的“恶化”或“灾难化”。这就是大多数人都可能有的非理性思维——当然,这里的非理性只是“不切实际”的意思。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种种非理性思维:
1、指责:没有理由地责备他人
2、非此即彼型思维:把生活看得要么阳光灿烂,要么漆黑一片
3、诅咒(消极否定):对自己、他人及社会过分苛求
4、情绪化推理:认为自己的情绪状态就是社会现实的反应
5、我一分钟也受不了(极低的挫折耐受力):当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极容易灰心丧气
6、仓促下结论:缺乏必要的证据就对人和事下结论
7、扩大化(强调消极面,使之灾难化):过分夸大形势的消极面
8、心理过滤:过分注意某些细节,却忽略同一事件中的其他重要细节
9、猜测他人的想法:以为自己知道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计划
10、缩小化(忽略积极因素):不适当地轻视自己的优点或成就
11、过分概括:使用“从来不”“总是”这类词语,把一个人的特点泛化为所有人的特点
12、完美主义:要求世人所有人和事都完美无缺,只能使人过多地消耗能量,产生疲劳
13、归罪于个人:因为一些消极事件责备自己
非理性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是认知阻碍。它的表现形式是常使用“要是……我该怎么办?”“我绝不能……”“要是……那可糟透了”“哎呀不行!”这些想法常被不同的医生或作者冠以不同的名称,包括:非理性思维、认知扭曲、疯狂制造者、消极想法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想法都会阻碍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也经不起理智的思考。也会让你更紧张、更焦虑、还会引起抑郁、愤怒、内疚以及羞愧等消极情感,让我们更加疲惫。
相关链接:
从对白领员工的数据分析中,可以感受到以下几点:
1.员工离职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不仅仅表现在离职行为上(年终年初期间离职率可能达到20%),而且表现在离职想法上(有离职想法的员工超过50%),心态不稳定必然会影响公司的绩效。
2.裸辞成为员工越来越可以接受的行为,65%的员工对此抱有认同感,实际发生的裸辞行为也接近30%。
3.员工是否裸辞最重要的原因是“是否还在意自己在这家公司中的形象”,而不是经济原因。选择不裸辞的员工会表现出善始善终的职业性,选择裸辞的员工则通过这一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员工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说明在与公司的对话中有越来越强势的趋势。而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无法强势到让员工格外珍惜这份工作,自愿留下来全心全力工作,因此也无法阻止员工在心存不满时产生离职想法,同样无法改变由于离职想法而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下降的事实。这种情况下,该对此听之任之?还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减少员工的不满情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