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农妇张慧菊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年轻。3月下旬的一个早上,她从扶沟县大新镇瓦屋村的家中出发,骑一辆电动车去20公里外的县城“上班”。她不再是个单纯的农民。除种地外,她在县城一家鞋厂当车间小组长,每月收入2000多元。
张慧菊的制鞋技术是20年前学的。1995年,她在广东一家鞋厂当“打工妹”,每月收入几百块钱,一年回家一次。那时她就想,要是哪一天能在自己家门口做鞋挣钱该有多好?
20年过去了,张慧菊盼来了这样的机遇。
去年7月,扶沟籍广东鞋商胡小五回乡创业,投建“河南玖弘鞋业有限公司”。招聘启事一贴出,张慧菊就率先报名。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纷纷前来报名。现在,张慧菊和几百名老乡都是“工人同事”。
12点的午饭间,干净整洁的餐厅里聚满了忙活一上午的老乡。土豆肉片、芹菜豆芽、馒头稀饭,饭菜丰富可口,让张慧菊和同事们吃得津津有味。饭后,他们可以休息1小时。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量,对于这些经常操劳农活的人来说并不算累。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的收入,让这些“兼职工人”感到很幸福。
他们的家,最近的离鞋厂不到1里路,最远的20公里。一边上班挣钱,一边照顾家庭。农忙时节,公司还会放假让他们忙农活,这是鞋厂的“福利待遇”。
张慧菊所在的“河南玖弘鞋业有限公司”,全部为订单生产,对方是美国“VIONIC”品牌。
裁段、削皮、成型……原料进车间后,在大约1.5小时的时间内,要历经近80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双鞋的制作。
张慧菊并不知道“VIONIC”怎么读,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她只知道自己做的鞋会有外国人穿,这让从未出过国的她感到骄傲。面对出厂价人民币200多元一双的凉鞋,张慧菊说她穿不起,“那钱够买两袋化肥了”。
自己亲手做的鞋,却无法穿上试试啥感觉,这让张慧菊感到多少有点遗憾。
40岁的重庆人谭真平是张慧菊所在鞋厂的经理。站在公司产品展厅内,他对大河报记者说,一双鞋的出口价格是人民币200多元,在美国、加拿大销售价格近500元人民币,如果“出口转内销”再转回国内,则要上千元,“如果以后我们有能力和条件研发自主品牌,那一双鞋会创造更多属于我们的价值”。
与扶沟相距约50公里的西华县,有一家叫“凯鸿”的鞋业公司,由SAMOA(萨摩亚)富联国际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这个占地103亩的鞋厂,一年可以生产600万双时装女鞋,产品主要出口欧美,一年能创3.6亿元产值。而创造这些产值的主要力量,是公司的4500名西华农民。
周口市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落户制鞋企业35家,形成产能2000万双,年产值20亿元,形成了以“西华凯鸿”等为龙头的制鞋产业集群,鞋类产品出口占据河南半壁江山。
眼神里透着精明,谭真平已经习惯了吃河南扶沟的烩面。他对周口的印象是“不错,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最重要的是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任何一张中国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到河南。根本不用放大镜,周口就在河南区域的东南角。面积不大不小,下辖7县一市一区,人口1000多万,多半都是农民。除去在外工作的人,周口每年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基本和张慧菊的情况一样,家中有老人孩子,没法走远,只能守在家门口。
于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区域的鞋商看重了这里,纷纷转战内地河南周口,建厂招人,把制鞋业搞得红红火火。
一边是沿海鞋商有用人需求,一边是内地留守的劳动力期盼务工挣钱,鞋厂转迁周口的做法达成了双赢。
经过半年多的接触,谭真平这样勾勒河南人的形象:“知情达理,性情豪爽,踏实能干。”选择建厂周口是值得的。
而作为东道主的周口,也给了谭真平们丰厚的回报,在很多方面都给予政策支持。用扶沟县产业集聚区党委副书记郭法亮的话说就是:“用好一棵梧桐树,不但引得凤凰来,还要让凤凰留下来。”
“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传统农区劳动力最为丰富,所以我们有引进制鞋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无法超越的。”郭法亮颇为自豪地说。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