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企业主,专业是不二的诉求。对于管理,IT管理系统必不可少,但比起很有可能违背长尾理论的大而全的差旅管理系统,或许一些轻应用、超级工具在差旅管理方面更有实际价值。比如根据客户的行业属性和投入成本等关键数据指标,对比该行业整体成本和效率现状,给出清晰的差旅费用目标值,这样的应用程序并不难,但是需要有系统的思维和充足的数据,在中国现有的差旅管理公司中拥有足够数据的屈指可数,能联合第三方做行业研究的也少之又少,其实这都是在为整个差旅管理行业做贡献,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
提供更多落地服务、本地化服务,这是专业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而差旅管理有一个前提是提到管理时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服务,这与客户接触的MOT是整个行业不能抛弃的根本(MOT:Moment Of Truth),站在销售的角度,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一个针对客户老板差旅体验如何对合作成功与否的重大影响力。有没有第一时间的差旅预警,能不能第一时间提供服务,是考察一个差旅管理公司的重要指标。可以上网搜一搜,如果一个差旅管理公司在地震、暴力事件、航空炸弹威胁、泰国政变、法航罢工等意外事件发生之时就能第一时间去了解出差在事发地的客户安危情况,并能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甚至安排担架服务把受伤的客户从国外平安运回国内,这样的服务所形成的号召力是专业的又一例证。还有的差旅管理公司开发了“差旅分布图”的应用,以便企业管理者随时了解出差员工实时的出差目的地等情况。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有四篇关于“差旅管理”的文章,堪称这个行业的理论经典,另外也可以欣喜的看到更多的差旅管理公司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会议交流,而如果这一系列工作能够成立研究机构,建立研究课题,将“小题”来“大做”,比如去研究在中国差旅管理的投入产出比,去研究90后出差心理,甚至编撰成书,将是行业真正能走向专业的的重要基石。
差旅管理有多重要,差旅成本作为企业可控的第二大成本有多重要。我们先来看看差旅管理究竟出现在哪本教科书上?有没有人查阅过?真的有,这本书叫《秘书管理与实务》,没错,在传统的观点中,它属于秘书工作。
所以在企业中,具体负责差旅管理购买决策的往往是行政、财务、人事的相关负责人,或者总办主任之类,这些后勤的负责人,给普通员工的印象往往是“教条、刻板”,但是他们也需要认同、需要群体正能量标签,需要一种存在感,于是如何构建一个群体平台,如何把优秀的行政管理者塑造成“封面人物”,这是非互联网时代很难去实现的。
与此同时底层的行政人员、行政前台是重要的“看门人”,有的是企业差旅预定的授权人,对差旅公司而言,他们有时可以影响到销售量,有时可以影响拜访的成败,但对于企业来讲,这些岗位却是比较头疼的,人员流失率非常大,说白了,也是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的体现。那差旅管理除了可以帮助企业节省行政人力成本之外,也可以帮助行政人员提升自我,如何成为“企业的管家”、“老板的左右手”这系列的培训课程可以提升行政人员自己价值和存在感,毕竟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马云才叫成功,最关键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能把自己干的事当成事干,这也是企业客户非常认同的。偶尔的一些异业合作带来的资源对于企业客户的员工来讲也是很好的维系感情的“小点心”。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