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迁,多数情况下是进化和结构化调整的过程,而不是替代过程。即便美国60、70年代,大多数小业主经营的杂货店被Wal-mart之类的大型折扣零售商消灭,仍旧有很多社区性的特色小超市存活下来,到今天依旧时常可以看到。同样在美国,最近几年Super Mall和Outlets虽然遭受到经济不景气和电商的双重冲击举步维艰,但在2000年以后,线下目的地商业却风生水起地发展起来。
中国过去30年核心在解决“货”和“渠道”问题。在过去的30年中,品牌和渠道常常混为一谈,如何铺渠道和组货做货是永远的运营焦点,但这个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国内所谓的“品牌”商发现,在“货”上面做出优势越来越难,靠精细化运营管理带来的绩效提升也难以抵消暴涨的房租和人工。
淘宝上发生的事其实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把线下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快放了一遍。2009年以前,是淘宝的渠道红利期,那时候流量很便宜甚至可以免费。2009年以后,流量价格越来越高。以“货”和流量营销为焦点的大部分卖家日子越来越难过,开始迷惘。蘑菇街的合伙人胖胡斐曾经出过一本书叫《玩法变了》,讲的就是这方面的事。
零售业结构调整其实不断在进行,总会有旧企业消亡,更会有新企业兴起。现在日子不好过的企业,家乐福沃尔玛也好,苏宁BestBuy也好,都是当年的明星企业。零售业永远不会消失,只不过我不知道这些企业里,有几家会成为灭绝的恐龙。自然界和商场本来都很残酷。
有些企业不断地去修补正在下沉木船上的朽木,有些企业正在造新的钢铁战舰,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会在哪里?又有几个企业认真面对、思考、实践过?从欧美到日本零售业几十年的发展史,又有几个企业的核心管理层认真钻研过?而我看到的状况,大多数企业,都期待用老概念解释新环境、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用老眼光看待新生代消费者。对市场上新的趋势、新的成功模式抱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蔑视敌视的态度。
市场从圈地时代进化到精耕细作的运营时代以后,谁能成为安邦治国精耕兴业的王者?谁会因为有勇无谋挂盔卸甲回家抱孩子?历朝历代开国已定,控盘的都会从武将换成文官,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好这个过程中间的冲突,是很多旧巨头面临的最大挑战。
零售业不会死,淘品牌也不会沉沦,只不过吃高大蕨类,已经长成恐龙的企业,要看看环境改变时,咋样能不灭绝。如果蕨类已经没的吃,又不屑于吃小草,灭绝只是早晚。所以,恐龙们先要解决好自己心态的转变,才能有未来生存的希望。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