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体育用品市场上并不缺少性价比高的产品,而迪卡侬能够在中国这么火爆,很大程度上与人们需求能力的释放有关。张庆指出,迪卡侬差不多在三年前左右开始了一个爆发性增长,而这一段时间正好是“体育开始逐渐进入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进程当中”。
迪卡侬官方也坦承,2003年进入中国,最初五年迪卡侬是经历了磨合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进入了高速拓展期,一方面奥运之后,全民运动的关注度日益走高,大众主动追求运动健身、健康生活,另一方面迪卡侬也修得一套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规划。”
一边的需求已经释放出来,另一边,迪卡侬的“大众运动”定位刚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在张庆看来,当运动开始进入中产阶级的生活,虽然他们对产品的专业性也有诉求,但自身并没有到多么专业的地步,类似入门级运动爱好者的数量就大大增加了。“迪卡侬就是运动入门级的品牌,但这个级别消费者的数量是最庞大的。”他说。
也正因为迪卡侬的大众定位,让其一路向上发展,“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什么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虽然在产品上迪卡侬与耐克等国际品牌和国内运动品牌有重合的部分,但张庆认为在消费者方面并不存在冲突。“耐克品牌自然会对消费人群进行筛选,有的因为太贵了不去,有的因为风格不喜欢不去,所以它能吸引进店的人群是特定的,从某个角度说,这些品牌和迪卡侬比消费人群的面儿是窄的。”张庆分析。
入门级别的运动爱好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迪卡侬这个综合性的体育卖场,而非耐克这种中高端的体育品牌。所以在张庆看来,其他体育品牌都不是迪卡侬的竞争对手,他更愿意将迪卡侬看做一个渠道性的品牌。
对于竞争对手,迪卡侬自身似乎也没把其他运动品牌放在眼里,其官方表示:“迪卡侬在中国目前没有竞争品牌,但不做运动的人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迪卡侬的目标是,让最广泛的大众接触运动,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持续进行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欢乐和健康。”
显然,迪卡侬在一个细分市场里几近形成了垄断的地位,这让它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这并不代表未来也会一片坦途。
据了解,目前迪卡侬正积极进行招聘,从2015年开始,其将传统的校园招聘搬至迪卡侬门店,应聘者会参与并体验门店开放日和团队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年轻人快速、直接地了解迪卡侬这家公司,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新面孔加入到迪卡侬中国的蓝图”。
看来,无论是外部竞争对手还是内部自身的软肋,迪卡侬要想继续在中国火下去,还需要做一些改变。
其实,在中国市场上,与迪卡侬类似的体育用品零售商也在布局了,包括俄罗斯最大运动用品零售商Sportsmaster(迈斯特尔)以及瑞士的Intersport。因为这两个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仅仅两到三年,所以目前门店数量还较少,还未有与迪卡侬正面搏击的能力,但后来者居上的案例也不是没有。
张庆就指出,因为中国的市场空间足够大,所以其他品牌进入应该是有机会的,“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不可能只存在这么一家。”更重要的,他认为迪卡侬有一些“应该做好但还没做好的地方”。
张庆指的是“与客户关系或粉丝关系的维护”。虽然迪卡侬也会定期组织一些运动主题活动,免费开放给迪卡侬用户和购物中心顾客参与,但当用户离开店之后,后期的维护和联系非常少。
作为一名迪卡侬的会员,张庆对此感受颇深。“除了它定期给我的促销信息,我没感觉到我和它有什么关联。”而十五年前,他在法国参观迪卡侬的时候,“就已经为他们做得丰富多彩的会员活动折服了,法语说得不好,会有英语好的人和你聊,问你的需求和想法,热情地邀请你加入会员。结账的时候会根据你购买的商品推荐免费的俱乐部让你参加。”让他有些遗憾的是,这些在十五年后的中国市场,他并没有体会到。“现在在中国这块儿都是一些泛化的东西。”
这么看来,如何与用户建立更深刻更密切的互动,这一点迪卡侬做得是欠缺的。但有这么大的销量做基础,做起来也应该很容易,“理论上每一个买了产品的人都应该是你的会员或粉丝,人家都到你店里来了和你发生关系了,你就应该让他和你的关系持久。”
其实,迪卡侬本身庞大的会员数量也是很好的资产和资源,“只要它愿意,在以服务会员为目的的情况下去和其他体育组织与机构合作,甚至是能够找到新的盈利点的。比如举行某项活动的比赛、培训等,从简单地卖商品发展到卖服务。”张庆建议。
迪卡侬自身更看重的是未来人才储备方面的挑战。“人,是迪卡侬的核心。我们需要发现和培养更多拥有迪卡侬价值观的人才。这一点并不容易。”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