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于运动时尚行业而言,2015年开始的运动风,确实成就了不少运动品牌的风光之境。不过,对于一些市场销售定位仍旧是含糊不定的品牌而言,显然是进退两难。比如曾经目标消费群定位为中高端的Lululemon。
在功勋首席执行官Christine Day的带领下,Lululemon发展成为了北美市场最炙手可热的品牌,并且通过香港和上海的瑜伽Showroom也早早打通了中国市场,仿佛离大红大紫仅有一步之遥。但十分遗憾的是,因品牌的质量召回事件,为了对公众的交代,几乎所有的主要管理层人员都下台,创始人更是退出了公司。
而在2015年11月,Lululemon在天猫开设了一间在线旗舰店,算是对迟到了三年的“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后一步来了一个潦草的结尾。
尽管入驻中国市场三年,但时至今日仍旧没有一间实体门店的Lululemon,一度试图用天猫旗舰店等电商业务来撬动中国市场从而打败竞争对手的策略,在短期来看,并没有任何成效。
不过,就算是Lululemon方面老调重弹,最后连中文网站、实体店都没有开设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潦草结尾,负面影响还是随之而来。业界人士分析称,Lululemon没有就此而做出了进驻中国市场的举动,一方面是因为品牌在召回事件中,并不能借此树立适合时宜的品牌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恰逢奥运过后,运动行业的库存问题会影响品牌入驻的最终目的——盈利。不过,用天猫旗舰店来“糊弄”中国消费者显然也是失策的行为。
因为这根本不符合Lululemon一贯的“中高端”定位,且面对竞争对手的同样的电商平台而言,Adidas、Under Armour等的售价远远比Lululemon要低,这对于全球观念都一致的性价比而言,显然选择后者比选择Lululemon要更符合正确的消费观念。加之,在天猫上层出不穷的“代购”、“海淘”等涉嫌山寨的产品,也远远比Lululemon的旗舰店定价要低。
抛开定价问题而言,Lululemon真正无法深入中国市场的原因,或者说通过电商来刺激业务增长的原因,更多一方面是由于召回事件的影响,对于众多大牌而言,召回事件并非是一件需要隐瞒的事,但三年两召对Lululemon而言,如何重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实受严重的打击。
另一方面,Lululemon单一的产品类别也造成了其品牌至今在中国无法深入的原因之一。对比其竞争对手,Adidas、Under Armour、Nike等对全品类的运动类别产品均有涉猎,同时,也致力开发出更多产品类别,并不仅限与单一的运动服饰配件等。
未来Lululemon将要何去何从?其实谁都说不定,但趁着这股浪潮没有过去,Lululemon兴许能通过重新定位销售方向,调整定价和提高产品质量,将品牌的竞争力提升。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