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们开始困惑,我们在做自有品牌的时候究竟缺失了什么?这是因为很多零售商在动手之前缺乏一个深入的思考。培养一个自有品牌,需要整体的规划,只要零售商们保证上下环节的层层递进就很有可能从10%的占比做到50%。通常来说,任何零售商做自有品牌都应该从自己最擅长的品类入手。
在全球27个国家拥有9000家零售店,荷兰最大的零售商阿霍德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速度,除了依靠国际化的供应链优势,成熟的自有品牌也是它圈占消费者的另一利器。
在欧洲市场中,自有品牌占比最高的是英国和瑞士,分别为47%和43%。因此,欧洲做自有品牌开发的零售商们有一个共识,即50%的占比是自有品牌的一个临界点,一旦达到就很难超越。但是中国的零售商距离这条线还很远,也就是说,自有品牌开发的成功与否,将关系到谁能登上中国零售市场的新大陆。
在过去的几年中,因为电商的冲击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的零售商急于寻找一个新的突破点,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开发自有品牌。但大多数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占比都不超过10%。顾客在选购同一品类的商品时,更多的还是选择了厂商品牌。
那么,国内传统零售商究竟该如何做,才能培养顾客对于自有品牌的信任,引导顾客购买自有品牌?原阿霍德自有品牌副总裁埃德加(Edgar Elzerman)认为,自有品牌渗透率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接受度。这需要从战略规划到具体执行的全方位配合。
零售商们开始困惑,我们在做自有品牌的时候究竟缺失了什么?这是因为很多零售商在动手之前缺乏一个深入的思考。培养一个自有品牌,需要整体的规划,只要零售商们保证上下环节的层层递进就很有可能从10%的占比做到50%。
通常来说,任何零售商做自有品牌都应该从自己最擅长的品类入手。一家熟悉果汁生产的零售商,却偏偏要去做生鲜的自有品牌,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所以说,新品开发是关键的一步,将自有品牌的品类嫁接在自己擅长的品类中,利用顾客既有印象为自有品牌投入市场奠定基础。
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的初期,达不到理想的盈利是正常的。但是一些心急的零售商,会用厂商品牌的盈利来补贴自有品牌,这反而不利于自有品牌的发展。美国的自有品牌占比之所以没有欧洲市场的占比高,埃德加认为这正是因为美国零售商大都比较短视,看重赚钱,他们总在思考如何最快速度的收回成本。而欧洲的零售商更注重为自有品牌培养忠实顾客,他们的自有品牌是一个长线投资的过程。
首先,一个初步建立的自有品牌需要做到占据15%到20%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阶段,零售商们应该专注于新产品的开发,实现品类覆盖。换句话说,在利用自己擅长的品类打开自有品牌市场之后,零售商们就应该去开拓其他品类了。毕竟,我们要做的是成为一个品牌,而不是一个销售品牌的门店。
在实现品类覆盖的过程中,把控商品的定位十分关键。一些国内的零售商将自有品牌简单的理解为“低价就能取胜”。事实上这是一个“短命”的做法。能被低价吸引的顾客总会被更低的价格吸引,这始终无法培养顾客对于自有品牌的忠诚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自有品牌的重心定位为中档商品。中端的顾客群是零售商的主要销售对象,这类人群会被真正的品质商品所吸引并且形成购买习惯。只要品质足够好,1.99元和2.99元对于他们来说基本没有区别。
当自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0%到35%的时候,就进入第二个阶段。顾客已经对自有品牌建立了基本的信任,零售商们要做的就是优化商品,提高销售。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利润,达到双赢的结果。
所谓优化商品,简单来说就是专注于品类和品牌的管理。这时候的零售商不能再简单的关注中档商品,还要做出特色。这种特色一方面是指为自己的自有品牌贴上顾客关注的新概念,一款“有机菜花”就比“精品菜花”更能抓人眼球。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品类的优化,经过了第一个阶段的发展,零售商们对于各个品类的经营情况会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那么第二个阶段就牵扯到如何选品的问题。
零售商需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删减某一个品类,以提高商品的动销率。自有品牌发展到此,已经可以算是一个能与厂商品牌相抗衡的真正的品牌。
为了维护长远的品牌效应,零售商们需要回归商品的本质。更加关注品质管理与包装设计。与厂商品牌相比,自有品牌从生产源头到上架销售都控制在零售商手中,实际上是降低了质管的难度。同时,为了让消费者一眼就能注意到货架上的自有品牌,凸显包装设计上的独特性也是不能缺少的一环。
埃德加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美国第五大道(名品服装聚集地)的橱窗里会出现自有品牌的服装,而它的制造商很可能是一家超市。这代表了什么呢?
这说明自有品牌已经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5%甚至更多。做到这一阶段的零售商已经拥有了驾驭品牌的能力,虽然不能说随心所欲,但开发各种衍生服务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们可以在自有品牌的基础品类上嫁接更多的项目,吴晓波的蓝狮子财经出版集团都开始卖酒了,超市开发一款旅游产品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为了让品牌本身拥有更大的价值,强大的市场营销就显得必不可少。我们的自有品牌也可以像“营销大神”杜蕾斯那样刷爆朋友圈,当然,是用一种叫好又叫座的手法。
对于自有品牌来说,仅仅有一个强大的战略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如果在一个公司里面,只有开发组的人在推动自有品牌,这注定只能是一场蜉蝣撼树的游戏。相反,如果员工提起某一品类,第一个推荐的就是自己引以为骄傲的自有品牌,那就说明,这家公司真正让自有品牌的项目自上而下的得到了贯彻。
我们总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自有品牌开发也一样,动手之前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评估。从大框架来说可以分为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别人。所谓“自己”,大到公司运营,小到产品、陈列,都涵盖其中。而“别人”指的则是市场、顾客、以及竞争对手等因素。
根据上述评估的结果,零售商们需要制定一个自有品牌目标。总体份额要占到百分之多少,总体销售额要做到多少,以及总体利润要达到多少?这三大问题既需要从自有品牌的整体上考虑,更要细分到各个品类的层面。就拿品牌架构来说,可以划分为四个系列,超值品牌,中档品牌,高档品牌,以及有机品牌,都需要分别制定合理可及的目标,同时需要明确设计、运营等其他部门配合的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零售商们需要把品类管理键入到推进自有品牌市场份额中来。我们可以将品牌层级划分为五档:品牌忠诚度以及品牌价值高的A类品牌、自有品牌、低价取胜的B、C类品牌、以及针对低端顾客的经济型品牌。在抢夺顾客的过程中,自有品牌很容易取代B和C类品牌。而零售商未来要做的就是逐渐符合顾客的预期,将自有品牌优化到A级品质,B级价格,不断在优化品类的同时推进这个转化过程。
顾客在选购商品的时候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零售商们要做的就是动用各种手段让他们注意到自有品牌,通俗点来说,你在黑夜中抛媚眼,再美也没人看见。所以我们需要陈列,用可替换商品来分配合适的货架空间,并且,还要能反映顾客的需求。简单的举个例子,零售商们可以将自有品牌中档的SKU放在国产品牌右边,高档的SKU放在货架最上面,而那些超值商品就陈列在货架最下面。
虽然说做自有品牌不能做低价,但你必须承认,价格促销是吸引顾客眼球最高效的手段。促销自有品牌完全可以,但要注意策略。就以高档品牌为例,促销只是为了吸引顾客,不能把促销程度做的太深,否则顾客会对品质产生疑惑。总而言之,自有品牌需要高的曝光度将它展示出来,尽管它的销量无法与国产品牌销量相比,但我们依然要把它添加到海报中去。
当我们的自有品牌逐渐成熟之后,我们就可以去和供应商谈判了。一个典型的食品零售商对采购条件所带来的利润变化非常敏感,降低1%的采购价格,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就可以提高原有利润的15%。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零售商需要为不同的品类制定不同的采购流程,是合作还是强硬的谈判?
零售商的强硬还应该体现在对于质量问题的“零容忍”。对于顾客来说,出现质量问题的商品将会永远列入他们的购买黑名单。自有品牌营销团队不仅要制定详细的质量方针,还要将它传达下去。让自有品牌的质检团队将质检规则清楚地沟通给各个相关方面,随后在潜在供应商的工厂里做测试,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如果被质检团队认可,采购团队将开始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过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把控就到此为止了,质检团队和供应商应该有一个强硬的对话,如果产品出现问题,要么供应商做出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承诺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要么直接下架,同时马上进行替代商品的寻找和开发。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