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西湖区文二西路上,有一家主打纯手工制作的“红帮裁缝”私人定制店,店主金达迎,是红帮裁缝第四代传人。现年36岁的他,穿着自己设计制作的西服,骄傲地表示,杭州城里还没有哪个做西装的手艺能强过他。金达迎的这份自信,来自于继承父辈的精湛手艺和自身二十年的缝纫经验,以及作为红帮人对服装工艺的不懈追求。
虽然如今的金达迎做得一手好针线活,但在二十多年前,裁缝并不是他想从事的职业。在那个年代,手艺人的地位并不高,父母希望儿子能好好读书,做个知识分子。而对于金达迎来说,当个大厨才是他的第一志向,有一阵子,他跑到外面闯荡,然而没过多久,就被不放心的父母召回了身边。
可能是看到儿子没有当知识分子的天赋,父亲金兴君便打算将儿子留在身边学艺。“父母常说,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做裁缝是辛苦了一点,但要养家糊口还是绰绰有余的。”学艺初期,金达迎每天的工作就是拆袖管,这是一门苦力活,要将上百针的袖口一针针剪断拆下,还不能让衣服有一点破损,一天下来,看什么都成了密密麻麻的针孔。“西服最难做的就是上袖子,父亲觉得要学会做,就一定要会拆。”
金达迎已经不记得自己拆了多少对袖子,只记得那段时间每天起早摸黑,一天睡2个小时是常事。当初学习裁缝,多少有点不甘愿,但越到后来,越是得心应手。“其实我是看着父母拿针线、剪刀,踩缝纫机长大的,多少有些潜移默化的作用。后来做了这一行,出于男孩子的好胜心,觉得既然做了,就要做好,下了一定的苦功,也渐渐喜欢上这门手艺。”到如今,金达迎也说不清接手裁缝这份工作,是为了家族传承还是出于自己的爱好。
红帮裁缝自19世纪诞生以来,不断发展演化,成为一个独具风格的服装流派,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红帮精神。红帮裁缝制作的衣服曾被定为国服,也曾被用作国礼相赠。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各界名流,无不视它为身份的象征。即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政界和商界大佬的首选,每年找金达迎定制服装的客户,多达百余人。这得归功于红帮裁缝的精湛工艺。“有几位朋友看了我们的衣服,评价它是‘无骨而立’,没有架子的衣服却像有架子一样笔挺,立体感很足。”
善用针箍是红帮裁缝技术上的又一个成功之处。缝制时,把针箍套在中指的中间一节,运用时腕指用力,肩膀不动,只有经过长期锻炼,拉起线来才能平直、均匀。“这样缝制的服装,尽管一次次洗涤,却都不会皱缩。”
在长期发展中,红帮裁缝还将一些独特的文化内涵注入到服装中去,一件衣服上有几只口袋、袋盖的形状、纽扣的多少、领口的设计,都有独特的文化内蕴。即使是今天,红帮前人对服饰文化的精彩诠释,仍让后人们惊叹不已,受用不尽。
据金达迎介绍,红帮裁缝讲究量身定做,一人一版,从裁衣开始都是纯手工,考验的是师傅的手上功夫。“没有一个人的身材是一模一样的,一流的手工艺者做出的西服,能够修正人的体型,这种贴合度,是机器量产的衣服不可能做到的。”在被世人称道的红帮“四功”——刀功、手功、车功、烫功中,仅“手功”,就有扳、串、甩、锁、钉、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搀等14种工艺手法。得益于此,才成就远超流水线成衣的服帖感。
金达迎说,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师傅,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要每天做。“最好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学,年纪大了,杂事会越来越多,会打扰到学习。当然,如果他肯花功夫,二十几岁也没事。”
“很多人说红帮裁缝‘传内不传外’,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以前大家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徒弟学手艺期间,是赚不到钱的,加上旧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思想,在传授技艺时,师傅可能会有所保留。久而久之,大家更愿意把孩子往自家亲戚那儿送。”
随着时代的变革,手艺人一代比一代少,“现在在世的红帮裁缝也就100多号人吧,像我这么大的,不超过10个人。再过十几二十年,我父亲那一辈就干不动了,我们很快就会面临断层的窘境。”这让金达迎越来越感觉到传承的重要性,但要找到一个合格的传承人,并没有那么容易。“虽然现在手艺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然比不上学文化的。钱少,活多,不受尊重,这是传承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达迎说,也许自己不是手艺最好的红帮裁缝,但一定是最有激情与理想的,也愿意将红帮传承作为终身使命去努力。但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无数代、无数人的努力和坚持。“我一直想做一个红帮文化的传承基地,可以给人参观,也能对外产生一些经济效应,同时还能为传承下一代做好准备。但我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更多有身份、地位、资金的人帮助,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助威助力。”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