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姐妹花:一双巧手守护民族服饰文化

来源: 2024/8/28 11:51:00分类:服饰文化
标签:非遗
第一时间
11:51
热门跟帖

  一把剪刀剪出28个蒙古族部落服饰的富丽华美,一串珠子串起草原服饰文化的辉煌史篇。

  在人类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各民族融合发展,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蒙古族服饰非遗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光芒。

  今天,让我们通过活态非遗,探寻内蒙古不同地区民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感受一对草原姐妹花对民族服饰的传承初心、匠人匠心。


  非遗姐妹花:一双巧手守护民族服饰文化

  在呼和浩特市大学城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一栋教学楼的服饰工坊里,蒙古族头饰非遗文化传承人苏婷艳正在缝制鄂尔多斯乌审旗蒙古族头饰。红色的珊瑚、绿色的松石、精美的银饰等配件摆满了桌面。

制作头饰的配饰(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这套头饰是按照内蒙古博物院的文物一比一复原制作的内蒙古伊金霍洛王爷福晋的头饰,其重量大约为15斤。”苏婷艳手捧着一件沉甸甸的鄂尔多斯头饰告诉记者。

  作为在锡林郭勒草原长大的苏婷艳来说,她对民族服饰有着特别的感情。她表示,小时候,每到草原那达慕大会或者其他重要节日,总要穿着由母亲亲自缝制的漂亮蒙古袍参加各种盛会。

  因从小受母亲影响,长大后的苏婷艳对于民族服饰格外热爱,并成为蒙古族民族头饰非遗文化传承者,专门从事蒙古族头饰制作。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的一个活化石,蒙古族头饰一直保留至今。那达慕大会、隆重的婚礼场合,总能看见戴着华丽头饰的蒙古族女子,每每亮相总会让人眼前一亮。

  蒙古族女性头饰多采用金银、红珊瑚、绿松石、玛瑙等原料制作。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牛羊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既显示出对于服饰的热爱,也便于保存和迁徙。

姐姐苏婷玲为妹妹苏婷艳佩戴头饰(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苏婷玲,内蒙古博物院文博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服饰协会副主席、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专家。

  “‘女人有钱戴在头上,男人有钱用在马上’,这句话说的就是蒙古族头饰。”对于头饰文化,苏婷玲有着深入系统的研究。

  她表示,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衣冠之国”的美称,而各地少数民族是“衣冠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姑娘出嫁的时候,父母必须为她做一副头饰。一副好的头饰,价格昂贵。因此,从头饰上可以看出家庭状况。一般家庭的女子或小伙子成亲,头饰配备重约三四斤,而富家女子出嫁或小伙子娶亲头饰重约十几斤。无论昂贵还是廉价,头饰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且不可随意离身的佩戴,只有到入睡时方可解下。

  在妹妹眼里,姐姐苏婷玲不仅是她非遗文化路上的领航人,也是她从事民族服饰工艺的导师。

  苏婷玲与蒙古族服饰整理与保护的渊源已久。还在内蒙古博物院工作的她与老师们整理馆藏时,发现了多套款式迥异的蒙古族民族服饰。经鉴定考证,证明这些珍藏品为蒙古族部落服饰。

四子王旗洛部落服饰(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2004年,蒙古族服饰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8年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09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牵头开展蒙古族服饰抢救保护工程,苏婷玲就是其中重要成员之一。历经4年多时间,调研组成员行走约20万公里,足迹遍布内蒙古自治区50多个旗县,深入内蒙古城市乡村、草原牧区,走访专家和牧民,最终确定了蒙古族28个部落的传统服饰的基本样式,制作了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装和头饰,全部被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标准化院永久收藏,供展示研究之用。

  如今,66岁的苏婷玲退休不退岗。退休后,她长期担任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艺术系产业导师,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让热爱传统文化的草原青年们学习服饰文化,并指导他们通过民族服饰手工制作就业创业。


  民族服饰,一部与时俱进的活态史书

  蒙古族非遗服饰,以其精湛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草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一个800平方米的非遗服饰展厅里,展示着巴尔虎、布里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察哈尔、苏尼特、鄂尔多斯、乌拉特、和硕特等28个蒙古族部落共56套样式各异、制作华美的蒙古族头饰服饰套装。这些展品除个别是从民间收集的老物件,大多数都是苏婷玲和姐妹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而成。

乌珠穆沁冬装(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苏婷玲表示,蒙古族服饰华丽考究,其不同地域、不同部落彰显不同款式和风格。这些服饰图案多以纯净自然、生活元素为灵感,如蓝天白云、草原河流、日月星辰、花草虫鱼、五畜雄鹰。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在一针一线间诉说着不同部落的历史与传说,每一个图案都寓意着草原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套服饰是呼伦贝尔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它的服装是八片分割式制作。这里的服装受俄罗斯文化影响,高高的泡泡袖收腰,尽显欧式风格。”

  “这套服饰来自科尔沁部落,其下摆宽松。清朝时期,为了边疆稳定,清朝皇室将格格下嫁科尔沁草原,旗袍式蒙古袍开始流行,其衣袖上会绣出团结花,寓意着民族融合团结。”

  束发的发棒、头冠上的流苏,就地取材的花绣题材,每一件做工都令人赞叹。而这些服饰背后承载的文化和故事,厚重而悠远。这些服饰是研究不同地域文化的依据,是草原人民的精神家园。

  不过,对于从事民族服饰研究的苏婷玲来说,她认为民族服饰也要与时俱进,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才能绽放出其长久的生命力。

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民族服饰(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在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丽看来,近年来,传统服饰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这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对中国文化的探寻,是文化与审美的回归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而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人一方面汲取先辈智慧,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求变创新,重塑传统手艺生命力,让人们感受服饰之美、国潮之美、非遗之美。

  (来源:央广网)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