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成为巴西纺织服装行业进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目前双边贸易是两国合作的主要形式。在此次展会上,接受采访的中巴相关企业及专家认为,基于中巴纺织服装领域存在较强互补性,两国应取长补短,开拓更多合作方式,促进两国纺织服装业共同发展。
在中巴纺织服装行业的长期合作中,贸易是最主要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正在面临挑战。一方面,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提升、巴西国内的经济危机等因素,使得贸易的利润率明显下跌;另一方面,随着亚洲纺织服装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巴西,巴西国内对于进口损害了本土产业的担忧也越来越强。
也正因如此,除了传统的直接贸易,开拓更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成为中巴业内人士的共识。展会期间,上海纺织接待了马托格罗索州贸易投资促进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来询问我们在巴西市场的投资意向,邀请我们到马托格罗索州投资工业,增加当地税收、改善当地就业。”张世军和他的同事们也正在关注这样的合作机会,“马州是巴西产棉第一大州,那么我们能否在棉产地附近开设纺纱厂,形成产地销模式呢?”
巴西以及其背后的拉美市场,仍然潜力巨大。“巴西每年人均消费纺织服装类产品300美元,是中国的5倍。”潘发明说,“纺织服装产业虽然古来有之,但并没有走到夕阳产业的阶段,我们都说衣食住行,这都是刚需,一定有市场。”
张世军对此深表赞同。再过不久,上海纺织驻巴西的办公室将正式开始运作。“从往年情况看,上海纺织集团对拉美地区的贸易量占集团贸易总量的比例很小,希望通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对巴贸易总量在现有基础上翻番。”
在张世军看来,中巴在纺织服装领域存在较强互补性,比如巴西的棉花和针织很强,但化纤和梭织则相对较弱,而化纤正是中国纺织行业的强项,“合作的关键是取长补短”。潘发明说,服装零售业和创意产业也有合作的空间,中国可以将产品和原材料的优势和当地市场需求、发达的创意产业相结合,“合作的目的是在未来共同开发世界范围内的新市场”。
当然,合作的实现不是理所当然的。除了税收、劳工等巴西市场天然存在的难题,能否真正转变理念也很关键。“对于那些有志于投资巴西纺织领域的中资企业来说,首先要从心底里承认巴西是个纺织品大国,不能想当然地在巴西照搬欧美经验,应该从竞争性思维转向合作型思维,不是要打败巴西企业、简单依靠低价品抢占巴西市场,而是要和当地企业协同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把市场蛋糕做得更大。”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