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传媒经济协会主办的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实践媒体座谈会上,北京棉田集团董事长马涛在会上分享了企业商标案例。
一场跨24年的知识产权拉锯战终见分晓。
202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以(2024)最高法行申7358号《行政裁定书》,驳回日本某杂货店对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22)京行终字1597号《行政判决》的再审申请。这一结果不仅为北京棉田科技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棉田”)的“无印良品”商标权之争画上句号,更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这是中国知识产权史上唯一一个打了24年的官司。”北京棉田集团董事长马涛感慨道,此次胜诉彰显了中国知识产权司法的高站位 ——“不会因为对方的强大就袒护他们,始终以公平公正和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民营企业。”事实上,司法判决的意义远超法律条文应用本身,更关乎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制度的信任。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司法机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出发点,是促进市场主体培育自有品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能让虚假的‘在先商号权’掣肘中国民营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发展。”
缘起
一次展会催生的商标注册
回溯案件源头,故事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特区。当时多数人投身地产、证券领域,马涛却另辟蹊径,在布局生物科技、电子科技的同时,发现海南毛巾产业空白,遂跨界纺织领域。一次云南之旅中,少数民族的扎染、蜡染技艺让他深受触动,联想到黄道婆在海南的纺织创举,萌生了打造“没有印染的优良品质毛巾” 的想法,并将其命名为“无印良品”。
北京棉田家纺产品
2000年,马涛带着植物染毛巾亮相中国纺织品博览会,时任纺织部的领导与家纺协会会长参观时,建议他尽快申请专利与商标。“当时互联网不发达,信息闭塞,就连爱马仕这样的国际品牌,国内多数消费者也并不知晓。”马涛回忆,2000年4月,他专程到商标局人工办理注册,耗时一周查询,最终花费 1200元在毛巾和床品类成功注册国第1561046号“无印良品”商标。
会员内容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