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年间刚刚改土归流之时就有这样的记载:"土司地处万山之中,……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土家族古老服饰的特点是男女一式,有衣有裙有头巾,上面都有刺花。而且人人喜戴耳圈项圈手圈。这样的服饰真是艳丽多姿,独具风格,为山区添上异彩。但这种情况后来起了变化,因为第一任知府袁承宠看不惯,在雍正八年以"服饰宜分男女"为理由,下令禁止男性穿花服装。当然他要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来达到目的是有困难的,只是改土归流后汉人不断涌入土家境内,在他们的强烈影响下,男性的花服装还是不可避免地消失了。当时妇女虽然保留了自己的服饰,但之后,也就是在清未还是起了变化。民国早期的服饰,当前还可看到一些有文物价值的样品,如从其款式或花纹来看,已具有满(旗服)、汉服饰靠拢的明显倾向。只是这样的服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也停止使用了。
土家族服饰镶边、头巾、枕巾、手帕等完全一样,为四方连续的团花,二方连续的花边。服饰色彩亦是同类色的变化,以青底挑白花,白底挑青花,镶灰兰衣边,这与古代植物靛兰染色工艺相关,给人以质朴、单纯、高雅之感觉。服装款式,不象有的民族服装那样宽大,而是紧身,小裤腿,接近现代服装美感。
土家族以挑花工艺为主美化服饰,挑花在工艺制作上同属于刺锈种类,俗称数纱挑刺的十字型花组成,亦有单线挑刺的叫纤花。据考证,历史遗留下来的刺锈及其工艺,都是在挑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亦是与中国古代的纹样发展史相一致的。因为挑花针法单一简便,色彩朴实,兰白分明,适合山地民族物质条件的便利和技艺的发挥。土家族挑花纹样在服饰上的运用,从审美方面来看,表现的题材内容,主要是生活中的花草、鸟类虫鱼、民俗活动等;表现手法,由于制作工艺的局限,只能高度的简化为几何形的纹样。大都表现在服装的显著位置,如前胸、后背、裤外侧等。从功能上看,主要是袖口、裤边、双肩、膝盖、缝合处的裤外侧等,加强服装的使用牢度,不易磨损。土家族服饰保持了自身的优秀传统,其纹饰、色彩都与旗服(满族)的折枝花式造型和色彩艳丽而截然不同。挑花为主的服饰,是湘鄂川黔边土家族统一的刺绣手法,与邻近几个民族显然有别。
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这种鞋垫的制作,先用面粉糊布壳晾干,再用纸剪出鞋垫式样,画上格子后,以青、蓝、白、红、绿、黄、紫等多色线,手工纳出花纹或字图案。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