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鞋子风俗文化

来源:2013/4/15 22:44:00分类:
22:44
热门跟帖

  在人生礼仪中,对穿鞋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有些也成为礼仪的规范,如满月为婴儿送鞋;婚宴时必穿婚鞋;寿诞为寿翁送福字眼;丧葬时穿孝鞋和以鞋殉葬等。


  在中国婚礼中,鞋子更是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的为乾,女的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见《后汉书?五行志》)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在下聘礼时,须先下丝新鞋一双为礼。(见《中华古今注》)是古时鞋的计算单位。


  清代光绪年间,在宁波、鄞县一带,其婚姻民俗中,有下定送鞋履之习俗。当地婚俗,先派媒人在男女两家传讯请示,如果经过卜吉,谈妥婚事,于是男方向女方送礼,谓之“送日子贴”。这时,女家要派人请男家曾祖母、祖母鞋式。由女家根本大小长短式样,精心制作。到下定时,男家备簪珥、钗钏、丝帛及牲畜、酒饼等送往女家。女家举行酒宴款待,回贴时,在答礼中除其他礼物外,必以做好的鞋履加锦膝蔽、绣袋五串置回箧中。带回男家,以表未来媳妇孝敬之心。


  在壮族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筛鞋”婚俗。青年结婚,女方送新娘到男家的众姐妹,称为“送亲”。“拜堂”后,由送亲者唱“十说歌”。尔后,主人家在正厅里摆开筵席,举行“敬茶”、“敬酒”仪式。以后送亲人起身告辞,这时,一个男后生捧出竹筛,来到席上“筛鞋”。送亲人先要推托谦让,最后才把随身还的礼鞋献到米筛中来,表示礼轻意重,作为留念。男方收到礼鞋后,把红纸封包放在米筛里,边旋着筛子,边递到送亲人面前,嘴里还唱着答谢歌。送亲人收下封包,才行为别。


  在举行婚仪中,新娘除凤冠、霞帔外,还须穿着色彩匀艳的婚鞋。一般是鞋面为粉红或大红色。鞋尖处还着双喜图案或牡丹之类花卉的象征吉祥的花样,以图吉利。


  如在闽南,新娘出嫁时必须穿绣鞋。旧时女人从小缠小足,新娘两脚须用白布从脚趾裹至小腿,再用一条约半尺长用五色线绣有花边的布连脚裹上。脚上穿一双红绣鞋,鞋面绣有龟鹿等图纹,表示婚后能福禄寿齐全。


  婚俗中的婚鞋,有的是请人制作的,也有自己做的。在浙江南部地区,新娘上轿前做人上轿鞋是一项求吉活动。“上轿鞋”是新娘上轿时穿的红绿布鞋帮软底鞋。有的地方是请亲戚女客中所谓福气好的人做;也有的地方则在出嫁日清晨五更,新娘穿戴凤冠、蟒服,坐在一桶谷上,足踏米筛,和一位未婚少女,一起用红绿布缝制,须在天明之前做好、置于米筛,待上轿时穿用。


  在福建惠安县崇武半鸟上的大乍村。那里住着惠安女,她们穿自制的绣花鞋,其形似拖鞋。鞋面用红布绣花而成。鞋底用旧布裱叠成约一寸厚,后来人直接用旧鞋底内衬旧布而成。这种鞋因是以结婚时上轿必穿而得名,俗称“踏轿鞋”。以后适喜事,如生子、娶儿媳、孙子满月时才穿。最后一直穿入棺中。就这样,形成“一又红鞋穿到死”的民俗。


  婚鞋,在江苏海州地区叫喜鞋。民 间姑娘出嫁,俗穿喜鞋,鞋面布都用红色,质料有布有缎,鞋头或绣花或不绣花。建国后,皮鞋日多,新娘亦有时兴穿皮鞋、皮靴,色有红黑,跟有高低,鞋帮有缕花或不缕花。男子结婚所穿第一双鞋,必为新娘亲手制或新娘所购买,式样则以当时流行当令鞋。


  在浙江龙泉地区,历代传承,对新娘新郎鞋有一定的规范,如新娘鞋;一般用粉红色或桔黄色绸缎做鞋面,请爷娘双全的姑娘或见三代的婆婆纳鞋底,织鞋底,绣鞋面,鞋面上绣双凤牡丹,鞋底里面糊一白布,布上绣双喜字样。这双鞋新娘上花轿穿。到婆家落轿要穿着,只穿三天就不穿了。但是新娘头生子女,在弥月时,新娘要穿这双鞋去见众客人,这标明她是头生之母。新娘鞋:一般黑色布,呢为鞋面,都请爷娘双全的女子,或见三代的婆婆制作此鞋地。新郎可以把此鞋穿破为止。

❥发表您对此文章的看法,点击下面⇩ 【热门跟帖】

热门跟帖✎

◆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com",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全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首页
首页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招商频道
招商频道
视频频道
视频频道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